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业正在被重新定义。在政策的助推下,盯上这片蓝海的工商资本纷纷下乡,尤其是伴随联想、恒大等大企业跨界后,农业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
对于资本下乡,一亩田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是好事。不仅能为农村带来资金,而且能带来工业化的思维、知识、经验和资源,这恰恰是中国农业最缺乏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电商、物流、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5月,国务院出台意见,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提出具体举措。
日前,据《上海证券报》5月21日报道,由商务部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20多个部委参与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指导意见》初稿已经完成,目前处于部委会签阶段,最终文件将以国办发文的形式出台。
这是首个全面部署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的文件。农资服务将是今后农村电商政策的着力点。国家层面的“互联网+”战略已经显现。
农产品电商的蓝海
现代社会,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习惯。电商本质上讲是一种手段。
高海燕表示,这是互联网技术对消费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的流程改造,而且改造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将渗透在每个领域成为常态。有交易的地方就有电商,这就是电商的未来。
毫无疑问,电商介入农村,“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起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高海燕说,这种“去中间化”的效应,能够推动农产品领域的“公平贸易”,让传统流通市场的“肥中间亏两头”,演变成“去中间、利归两头”。
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伴随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将在不久后成为潜力巨大的网购市场和农副产品网络交易市场。
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农村电商消费报告,淘宝农村网购的占比依然较低,2013年占比8.6%,但呈现增长趋势。预计2014年农村网购市场会达到1800亿以上,2016年将突破4600亿。
此外,2014年上半年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我国农产品的总交易额在4万亿元左右,然而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仅为1%。大量农副产品的销售利润被流通环节所攫取。这为农产品电商勾勒出可供无限想象的蓝图。
今年4月,《2014-2015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农产品电商成为图书、服装、3C之后的新热点,被视作电商皇冠,而其中的生鲜电商则被称为“皇冠上的皇冠”。
《报告》显示,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上农产品的销售额从2010年的37亿元增加到去年的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速112.15%;在电商数量上,据统计,2014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有4000家,阿里、京东作为最大的两家电商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
“互联网+农业”的破坏性创新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城市蓝皮书》,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年均增长3.8%,到2009年时这一人群已达2.3亿人,占全部城市人口的近四成。据预测,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47%左右。
2013年,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在未来2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将从2.3亿人增加到6.3亿人。如此庞大的消费者人群,他们愿意买高品质的产品、高品质的服务和高品质的人力资本。这些变化将倒逼企业投资于创新、创意、创造。
大食品网创始人韦三水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工业化、城镇化是时代背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来6亿多的城市中产阶层的崛起,恰好为提供“尖货”的企业提供机遇,“互联网+农业”意味着农业需要进行破坏性创新,必须从产品逻辑转到产业逻辑。
大食品网,成立于2014年6月。这是一家专注于健康绿色有机的米面杂粮等健康主食为核心的农产品电商网站。韦三水说,大食品在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是,重新定义米面杂粮,作为生鲜食品来看待。
如果一次性储存时间太长,食物水分就会流失掉,不能保证食材的新鲜感。大食品做的是新鲜到家。生产基地储存的都是收割下来的稻子,根据每月家庭用户宅配的数量进行相应数量的脱壳。为保证新鲜,8天时间到达用户手中。大米的包装选择小袋,就是为了确保客户能够在一个月内吃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6-04/6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