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让土地来检验农业科研成败


 

  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3%。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着,但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仍不尽合理、发展仍不平衡,科研评价机制亟待转向,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究竟什么作物品种是好品种,好的品种谁说了算;科研成果如何能走进田间地头,专家的试验产量又如何成为农民大田的产量。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话题。伴随《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的落实,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盖头正在掀起。

  农业科技布局不平衡

  农业科技布局不合理的背后,是长期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仍没有解决

  虽然农业科技投入总体逐年增加,但农业内部各产业投入却不平衡。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长期以来,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始终是科技投入的重点。虽然畜牧业、渔业的总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但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投入远没有与产业贡献相适应。园艺等经济作物的科技投入也一直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与其在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匹配。

  农业科技投入在生产环节的不平衡也很突出。尽管对作物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较多,但对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等投入的科技力量较少。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陈温福注意到,全国水稻育种课题组有600多个,而水稻栽培课题组不足100个,其他农作物则更少。农产品加工科研起步晚,农业资源环境、质量安全控制等科研基础则更加薄弱。

  “国外农机产品有7000多种,我国农机产品约有3500种,其中仅10%左右国产整机的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水平。棉油糖、果蔬茶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不足10%。”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一辈子从事农机科研。他表示,从农业学科领域来看,我国对农业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重视较多,但对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技术等重视不够。而农业信息化、智能农机等恰恰是下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主战场。

  农业科技布局不合理的背后,是长期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仍没有解决。农业科技资源分散低效、农业科技领域各自为战等现象较为普遍,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力度不够。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机构稳定性科研经费占科研投入的比重高达70%以上,竞争性科研经费不足30%。而我国对农业科技项目的投入不够稳定,科研人员多忙于报项目,严重影响了在某一领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由于竞争性科研课题比重较大,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淡化,不少精力耗费在课题资源的竞争上。

  竞争过度、稳定不足是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方式的弊端。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说,从中央到地方总计有300多个农科院,加上其他农业科研单位,总人数接近10万,但机构、专业、学科设置重叠,“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目前,全国小麦育种课题组约500个,水稻育种课题组约600多个,玉米育种课题组800多个,课题组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农业科研平均资助周期仅为3年左右。这种“小而广”、“短平快”式的农业科研投入方式,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和农业产业要求。

  科研评价机制亟待转向

  农业科研既要出论文,也要出解决宏观问题的系统性方案,还要从微观上提出具体的措施,为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课题经费、发表论文、培育品种、获得专利等仍然是农业科技人员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和奖项推荐的主要指标。张桃林认为,目前农业科研评价导向偏离,亟待深化改革、完善评价导向,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和产业需求。

  “科研成果不能躺着睡大觉,以育种为例,我国育种力量长期集中在科研单位,多年来沿袭的育种模式是科研院所的教授带着一帮学生的课题组制,育种效率低。”湖南省种子局局长周志魁告诉记者,必须推进商业化育种,解决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实现育种由项目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水稻 农业生产 数据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