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为大量堆放在仓库里的棉花、白糖犯愁,高价从农民手中收来,而今价格降了不能亏本卖,且若把库存全往市场上抛,农产品价格显然面临崩盘危险。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国储尽管旨在保障农民利益,结果却落得“两不是”:一是价格僵化,农产品市场被扭曲;二是高库存带来库容紧张、财政困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合理确定粮食、棉花、食糖、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多位农业相关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农产品市场及高库存现状正倒逼其价格改革,包括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但走向市场化之路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而不应操之过急。
高库存如“利剑”高悬
政府显然已经注意到,农产品高库存带来头疼的问题。
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透露,去年春播开始各地就向中央政府反映,有的地方表示原有的(某些农产品)库存已经满了,今年如果再有新的收购往里装,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内收购进来的如果要销售出去,价格比国际市场的产品要高,营销企业、加工企业就可能更愿意用国外进口的,导致国内库存不断地攀升。
为鼓励农民种植战略农作物,中国政府一直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棉花、玉米、小麦、大豆、糖和大米。但这已导致中国的仓库爆满、走私肆虐和海外廉价进口农产品与日俱增。目前,中国囤积的棉花已占全世界的60%,国储白糖也高达600万吨左右。
对此,万达期货研究员刘永华告诉本报记者,前几年的收储价格,基本是以糖厂成本加合理利润确定的,但在供给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收储价一般明显高于市场价,吸引了国产糖生产商、贸易企业、终端用糖企业甚至进口加工糖企业积极交储。
“从正常储备功能看,维持三个月的消费量,也就是三四百万吨的储备规模比较合适,目前国储和地方储备,预计已经达到六七百万吨的水平,造成库容紧张,财政负担重等弊端,确有必要缩减储备规模。”刘永华说。
国储一定程度上令农产品市场发生了扭曲。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国内外价差巨大,如棉花、白糖、油脂国内外价差一度高达数千元;妨碍了粮油市场的自由流通,绝大部分粮油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扭曲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白糖来说,国储政策导致了国内外食糖市场巨大的差异,特别是糖料生产成本的巨大落差,造成国内糖价高出国际糖价一倍左右。这也是国内几乎所有农产品面临的共同困境。
浙商期货研究员朱磊表示,之前的收储政策切实起到了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但是造成了豆类市场的价格僵化、严重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而且该政策也未能有效稳定主产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实际上,目前中国国产大豆、棉花、油菜籽种植面积均在持续下降。
国储库存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农产品市场的头上。特别是大豆、棉花等农产品价格在熊市背景下,面临国储高库存的压力,压制了其上涨动力。一些分析人士表示,若国家对相关农产品抛储,则可能造成供应迅速上升,致使价格再度下跌。
国储也曾“发光发热”
回顾历史,我们并不能否定国家收储在特定时期的重要作用。
自2008年10月开始,东北三省一区开始实施国产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大豆临储政策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4月执行以来,对国际、国内大豆市场和市场价格都产生深远影响。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认为,大豆临储政策是历史性的,有深远历史意义,是我国大豆市场争夺定价权和话语权的第一战。
中国粮食市场从统购统销到购销双轨再到目前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大致有60多年。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共39年,期间还有购销双轨、平价粮和议价粮。1996年,中国大豆市场放开,进口转基因大豆逐年增量进口,从1996年的111万吨到2008年的3744万吨,12年时间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达到78.7%。
期间,豆价暴涨暴跌:新豆上市时,价格下跌使农户卖豆没收益;豆农卖完豆,春播时豆价又开始涨,由于中国粮食市场定价权、话语权的缺失,大豆产业饱受冲击。故此,国家实施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执行初期,有效发挥了保护豆农种植收益作用,之后的2009年、2010年我省大豆播种面积都在最高面积区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2-27/6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