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探秘马铃薯的主粮之路 400年前已传入中国


  “马铃薯中不含面筋蛋白,在制作馒头、面条等主粮化产品时,存在成型难、醒发难、硬度大和面条易断条、不耐煮等问题,要解决它们,真的不容易。”长期从事传统食品加工与装备研究的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研究员张泓向记者感慨,“只要加工难题被解决,马铃薯的主粮之路就容易多了。”

  20多种马铃薯主粮化产品已研发成功,不久后就会被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第一代含薯粉40%的马铃薯主粮化产品的试验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加快了马铃薯主粮化的进程。

  记者在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的实验室里看到,最新研制出来的“一体仿生擀面机”集合了马铃薯全粉的和面、压面、切面等一系列工序,只要按下启动键,无需多久,含薯粉达到35%以上的马铃薯面条,就被生产了出来。“这台机器,每小时生产的马铃薯粉面条,可以供应300个人用餐,完全可以支撑一个家庭面馆式的微小企业的运营。”张泓告诉记者,由于之前我国马铃薯加工技术几乎照搬国外洋餐的套路,只能加工成薯片薯条等休闲食品,缺乏适合我国居民膳食习惯的马铃薯主食产品的加工技术工艺与配套装备,而一般的面条加工设备完全不适合马铃薯专用,因此只有依靠自主研发。

  在马铃薯主粮化的课题中,张泓主要负责马铃薯面条和米粉的加工技术及装备研发。另一名研究员木泰华则负责研发马铃薯面包和馒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率领各自的团队,从无数个马铃薯品种中筛选出适宜于加工的品种,并将马铃薯粉与小麦粉和大米结合在一起,通过改进工艺和装备,最终实现马铃薯馒头、面包中马铃薯全粉配比达到40%以上,面条中全粉配比达到35%以上,米粉中全粉配比达到50%。“要实现百分之百都用马铃薯粉来和面,目前还不太可能。从20%到50%,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争取让能马铃薯粉在主粮的配比含量达到50%以上。”张泓说。

  伴随着马铃薯主粮化加工技术的突破和装备研发的成功,各种各样的马铃薯主粮化的产品也相继问世。除了传统的马铃薯面包、面条、米粉和馒头,各种口味的马铃薯冲调羹、马铃薯蛋糕等20多种休闲健康食品也被加工所的专家开发了出来。通过中试生产试验,目前初步实现企业标准的规模化生产,马铃薯挂面细面、宽面出成率均达到80%以上,生产能力每小时可达1吨。而研发出来的马铃薯馒头自发粉、马铃薯面条复配粉等系列产品,更是让老百姓在家也可以随时制作马铃薯馒头、面条。

  “可以预见,随着加工工艺的成熟,随着这些技术和装备被企业应用和完成市场化开发,不用多久,我们老百姓就能在超市里随时买到各种各样的马铃薯主粮化的产品了。”戴小枫对此自信满满。

  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具有多重意义,科技创新政策扶持还需给力

  在马铃薯主粮化项目的进程中,科研人员经过试验比对发现,马铃薯配比制成的主粮,相较于一般的小麦和大米等食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营养价值。相关数据表示,马铃薯主粮富含粗纤维和氨基酸,低糖低脂,不仅有利于人们抑制体重、清理肠道,还方便糖尿病人等食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这样说:“马铃薯主粮化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是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营养、更健康。这也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除了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食品健康和营养的需求外,事实上,推行马铃薯主粮化具有更强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开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途径,也是顺应结构优化和资源开发的需要。

  据了解,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马铃薯鲜薯的平均亩产115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未来土豆主粮化种植目标是1.5亿亩。那么,扩大种植主要往哪里扩?

  潘文博表示,扩大马铃薯种植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与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谷物争地。马铃薯主粮化,将来的发展不仅是在西北地区发展马铃薯,更主要的是着眼于结构布局和优化,特别是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第一,西北地区要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第二,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冬闲田,扩大冬种马铃薯等作物。第三,在水资源短缺的华北等地区,适度改种一些节水作物包括马铃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面条 水稻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