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盘点2014肥料 科学施肥 提质增效


 

  编者按:

  2014年“耕地质量”“科学施肥”被频频提及,提上了政府常规工作日程。近年来,一方面是化学投入品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酸化、耕地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是化肥产能结构性过剩,肥料企业寻求创新突破。当此之时,国家的耕地质量建设和科学施肥乃至化肥产业政策的调整,全部指向新常态下的战略转型,以期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新形势下,农业生产进一步做好科学施肥与提质增效,达到环境更友好、发展可持续的长远目标。

  NO.1

  智能配肥网点建设取得新突破

  今年,智能配肥网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测土配方专家系统和智能配肥机是各地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内容之一,目前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农业县(农场)。安装专家系统触摸屏满足了相当一部分粮食生产重点乡镇的配肥需要,安装智能配肥机新增配方肥产能2000多万吨(实物吨),以满足家庭农场、种植专业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质优价廉配方肥的需求。

  山东德州市截至2013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近4000万元,掌握了土壤养分基本状况。在大量数据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为区域施肥提供科学参考。农民可以在专家系统触摸屏上点击所种地块,得出个性化精确施肥处方,并可以利用智能配肥机免费混配肥料。7月24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山东德州市考察德强农场的智能配肥网点建设,他希望继续加大力度,做好测土配方施肥这一惠民工程。

  NO.2

  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继续推行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今年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的通知》(农财办[2014]68号),据业内人士介绍,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是农财两部已实施6年的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的延续与深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变革关键期,继粮食连年增产之后,面临着土壤退化、肥效报酬递减、农业面源污染、极端气候等考验,持续增产的潜力之一就是进行耕地质量建设,通过科学施肥、平衡土壤营养提高耕地地力。农财两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做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充分体现了在中央、地方财政全力支持下,国家重振耕地质量建设的决心。

  NO.3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实施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由国土部和农业部牵头制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国家标准于今年6月25日起正式实施。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国家计划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

  《通则》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在加强耕地土壤工程性改造的同时,配套培肥地力措施,把土壤改良、平衡营养、提升有机质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建设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弥补了以往工程改造与农艺培肥脱节问题,体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重大思路性转变。通过国家标准的实施,引导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重视并建设好耕地的内在质量,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增产能力持续提升。贯彻落实《通则》,要重点做到坚持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农田基础工程同步建设、坚持田间监测体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完善、坚持推广农业新技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实施等3个坚持。

  NO.4

  水肥一体化向华北粮食作物推广

  全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为主集成技术模式,加大水肥一体化推广力度,今年推广应用面积近800万亩。

  这些地方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平均投入约200元,小麦增产100公斤、玉米增产180公斤,增幅20%以上。小麦节水70方、节肥10公斤,玉米节水40方、节肥9公斤,相当于每亩每年少抽取地下水110方,少施肥(折纯)19公斤。马铃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增产1500~2000公斤,效益更加明显。华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小麦产量占全国的79%、玉米占42%。同时华北缺水严重,亩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五分之一。初步估算,华北约2亿亩水浇地小麦、1.5亿亩灌溉玉米,如果全部推广水肥一体化,每年可节水200亿方,超过北京市5年用水总量,接近南水北调规划总调水量的一半;每年可节肥(折纯)335万吨,相当于10个大型化肥厂年产量;一年两季可增粮470亿公斤,增收785亿元。华北地区“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开辟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增粮增收的新路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施肥 玉米 小麦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