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种地的学问永无止境


  2014年秋,粮食收获的季节。依安县依龙镇东风村老农李大军和儿子李生,在收获同样面积、同样品种、同样耕作方法的玉米时,其产量却不一样。一个亩产不足600公斤,一个亩产超800公斤。产量相差悬殊的背后,不是别的,而是因为李老汉嫌玉米种的密,将亩保苗5000株的玉米苗隔一棵间一棵,儿子李生则按套路出牌,种一棵留一棵。这是典型的一个不懂科学,一个相信科学的结果。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其目的,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摒弃传统耕作方法,不断探索和运用新的种植技术,并农机农艺结合,进行科学配套组装,是踏上现代农业征程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种地的农民中,依然有一部分从生产队“大帮哄”时期走过来、文化水平不高、又习惯于沿用老方法种地的老农。他们总是以为自己会种地,是庄稼院的“老把式”,因此,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往往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慢,对新的种植技术“看不惯”者有之,怀疑者有之,说三道四者亦有之,结果延缓了新技术推广的脚步。本文开头的父子俩,虽然只是保苗株数的差异,却透视出“老把式”对传统农业的潜在意识根深蹄固。

  老农民虽然因循守旧,但每当听到玉米亩产超吨、水稻亩产超吨和其他农作物产量冒高的消息,也为之振奋。有的能够很快调整心态及时跟进,大步走,而有的则持等一等、看一看的观望态度,踏步走。纵观祖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基本上一年种一季庄稼,种好了,高产丰收,种不好,低产歉收,一年过去。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需要的是所有种地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来驾驭种植业全过程,哪个环节出现偏差,土地就会给“眼罩”戴。当前,无论老农民还是民,都应成为职业农民,成为种地专家,不断将职业专家和种地的农民探索出的高产模式拿来为自己所用,要彻底抛弃已经过时、登峰至极的种植模式,不断向低投入高产出,高投入高产出目标挺进。

  农业专家是保障农业高产丰收的坚强后盾,要不断地通过远程教育平台或与农民面对面进行交流,指点迷津,为种地的农民增产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心出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土地 传统农业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