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新型城镇化的“开山斧”不是“一板斧”而是“三板斧”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谈论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总喜欢用数据加以佐证。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迄今为止,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略高于50%。但在研究城镇化问题的专家看来,一些农民工虽然在城镇中已经是常住人口,但农民户籍没有变,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数据华丽的表象背后,隐藏了城镇化过程中实实在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早已引起高层的重视。最新消息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天主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特别强调,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并明确提出:要公布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大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

  此前在9月10日,2014年夏季达沃斯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也提到,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最大的结构调整,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同步发展。

  一周时间内,总理两次提到新型城镇化,可见对新型城镇化寄予厚望。新型城镇化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并突出新理念,离不开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需要去掉观念上的枷锁。就像李克强总理所说,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造福广大城乡群众。

  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分析,之所以反复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就是要避免走过去“以地为本”的老路。

  蔡继明:就城镇化本来的含义来说,是要解决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过程当中,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的问题。意义本来就是以人为本,但是为什么特别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呢?是相对于我们过去走过的城镇化道路,更多的是注重城市的空间扩展,主要是大面积的土地从农民那里征收过来,然后列入了城市规划,开始修建大马路,大广场,高楼大厦。但是农民却被拒绝在城市的大门之外,大量农民虽然进了城,也被统计局统计为城镇人口,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城市的户口,公共服务,公共产品都不能够享受。因此新型城镇化就是相对于过去的这种粗放的,更多的注重土地,城市空间扩展的城市化道路来说,它更强调要按尽快的下大力量,把这些已经农业转移人口要尽快的把他们变成城市的居民,所以这也是特别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

  蔡继明认为,土地制度是亟待改革创新的首要问题。

  蔡继明:最需要的改革创新,我理解应该是土地制度,我们原有的土地制度,只要城市建设扩展需要占用农民的土地都采用了政府征收的方式,把农村集体土地无条件的变成城市的国有土地。这个过程一方面造成了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害,另一方面由于低价征来的土地在使用过程当中,当然他就不够珍惜。大量的土地用来招商引资,很多工业用地几乎就是零地价,较少的土地开发房地产,这又造成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房价必然就飞涨。

  为什么大量的人口进了城不能落户?大量的迁徙人口不能定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这种土地制度阻碍着人口的城市化,所以全面深化改革里边有一项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让农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能够和国有的土地同等入市,这样给农民带来土地财产的收入。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土地的供给缺口就可以得到补偿,那么城市住宅的供给也相应的增加,如果住房问题解决了,进城落户最大的障碍就消除了。

  关于此话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做出解读。

  经济之声:前面我们简单梳理了一下,在不到一周时间内,李克强总理两次提到新型城镇化。结合当前经济改革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来看,新型城镇化频频出现在重要场合,我们如何解读这个现象?

  刘瑞:新型城镇化是目前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这个是有共识的,从总理到专家到一般基层干部,都意识到城镇化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当然这个机遇要看怎么捕捉了,如果说捕捉不好有可能走上过去传统老路,所以特别强调“新”的概念。李克强总理几次在不同重要场合都讲到这个问题,我们深有同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核心 数据 招商引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