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在创新求变中引领产业升级


  记者在招远市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示范园,见到了跟传统果园完全不一样的苹果园。500亩示范园整齐划一,株和株之间更密集,行和行之间却宽达3.5米,且树形挺立,各种现代科技集成运用,与传统果园大相径庭。

  招远市市长王光耀告诉记者,老果园树体高大、枝多、树冠郁闭、通风采光条件差,机械运用困难。而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树形都是细纺锤、高纺锤,不仅好管理,便于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操作,而且树冠内部光照充足,果实色泽、品质更好,优质果率高。

  种了一辈子苹果、今年64岁的孙技术员负责其中200亩的果园管理。他说,传统乔化栽培模式,五六年才结果,而矮砧密植栽培模式采用带分枝的大苗建园,定植当年即可开花结果,三至四年就进入盛果期,亩产4000公斤左右。水肥一体、病虫无害化防治等技术集成可以得到充分运用。

  记者看到,老孙一个人就可操作遥控车完成多个种植管理环节。

  传统大部分果园的耕作、施肥、灌水、喷药、修剪等几乎都要靠人工完成,仅苹果套袋每小时就要几十元。目前烟台大部分果农都在50岁以上,若干年后谁来种苹果的问题就摆在面前。因此,机械化是苹果产业的必然趋势。

  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说,烟台苹果要继续引领产业发展,实现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的梦想,必须保持自己独特的产业和市场优势,尤其注重质量和安全问题,把提高品质放在第一位。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第一批中国“外专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保加利亚著名果树专家阿塔纳斯·布拉高夫。这位身材魁梧、性格豪爽的“老外”用技术支持烟台苹果数年,受到烟台果农的爱戴。布拉高夫高度评价烟台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表示要为烟台果业发展做出新的努力。他说,烟台苹果产业具有打造世界知名苹果的基础和潜质。

  目前,烟台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苹果产业提质升级战略,计划用8年左右时间,从品种、苗木、栽培模式、示范园建设等方面着力探索,将烟台苹果打造成高档苹果产品基地和世界级苹果精品。

  现在在烟台,70%的农村、50%的农户在种植或经营苹果,苹果产业吸纳就业200多万人,苹果产业已经成为烟台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拓展苹果产业价值空间——

  全产业链是保持竞争力的未来

  年产量495万吨,气调库、冷风库总库容量达342余万吨,年鲜果出口量达24万吨,约占全国的1/4,烟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然而,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烟台苹果乃至我国苹果产业共同面临的战略现实。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分散种植经营依然是烟台苹果生产的主要方式,这不利于标准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实现。现代果园管理技术使用率、高档精品果比例不高等问题突出,会削弱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果农在产业价值链分享中的弱势地位很难得到改变。

  烟台市市长孟凡利认为,必须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加快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完善配套产业、提升加工水平,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以此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走进位于“苹果之都”栖霞市的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立刻感受到市场主体的活力。谙熟市场操作的董事长姜延泉对记者说:“烟台苹果采摘时与国外著名苹果差距不大,但如何将这种品质保持到终端消费者口中,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这涉及采后处理、冷链等诸多方面,需要市场主体来做。这也是未来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姜延泉的公司拥有4万吨苹果储藏能力,果蔬储藏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司还开发出“苹果物联网安全追溯服务平台”,对苹果的产、加、储、运、销各环节透明化管理,使消费者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苹果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

  栖霞市市长陈兆宽说,栖霞苹果已完全实现了季产年销、周年供应。一方面,政府积极支持发展冷链、包装等相关企业,并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高水平、规范化管理,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另一方面,统一推行商品化处理方式,对摘后苹果采用冷链化技术处理,确保储藏苹果的硬度、水分、卫生等条件符合国际标准。在空档期上市的栖霞苹果,价格比采摘期每公斤高出1~4元不等,年可为果农增收14亿元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苹果 烟台苹果 品种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