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大数据时代的未来农业发展模式 精准农业


 

  现在,古老的农业又到了变革前夜,这一次的“搅局者”是信息技术——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其不但颠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手工劳作方式,也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农业生产因此获得了类工业的产业属性。而互联网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的横空出世,使得整个产业链各要素激烈碰撞、重组,线上线下的耦合度空前提高,这极大地拓展了未来农业经营模式的想象空间。

  随之而来的,各方新势力正源源不断地投身农业,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农业,在这一次的变革浪潮中捕捉到商机。北京天安农业总经理刘雁飞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ICT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了农业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旧有的农业模式正在被颠覆。”

  精准农业

  从北京飞行两个小时落地后再坐半天汽车,才能抵达位于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农场。这个农垦集团有22个农场,600多万亩农田,共计好几万个地块。规模化、集约化的农场正在实施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概念最早由美国提出,它的目的是以较少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利用各类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对于大量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人才资源稀缺的大农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精准农业?过去,农垦集团很难找到人,搭建和维护实现精准农业所需的IT决策系统,也很难及时找到农学专家来指导交流。现在,云服务改变了一切。

  几年前,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建立农业云服务平台。全国各地的农田数据,像温湿度、作物参数、遥感影像,还有土肥工作站定期采集、化验的土壤参数,农产品贸易价格……都源源不断地经过网络流入这个农业云服务平台;这些数据再结合农业专家研究的各种专业模型和算法,就能为全国各地的农场提供全方位的精准农业决策服务。

  通过“施肥决策服务系统”,全国农场一年减少了几百万吨化肥的使用。“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虽然我们水稻、小麦、玉米的单产比发达国家还高,但代价是,同等产出的粮食所用的化肥,是发达国家的3到4倍甚至更多。”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天恩博士说,“盲目施肥的后果是作物根本无法吸收,不仅浪费,还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现在,云服务下的精准施肥正在扭转这样的局面。

  而通过“精准灌溉系统”,农场不过度抽取地下水,防止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通过病虫害预警系统,农场可以在局部爆发病虫害时及时反应,进行精准施药决策。在过去没有精准施药时,“农用飞机飞过去,哗哗哗,一路上几万亩农田就被施药了”。现在的精准施药可以区分田块来施药,避免过度施药、污染和浪费,也提高了食品安全。

  物联网同样是实施精准农业的重要技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地东北,是应用大型农机装备的主要区域。由于耕地面积广大,农场的生产经营与“一亩三分地”式的小农作业完全不同。

  比如土地平整和起垄作业,一方面对拖拉机手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作业质量如直线度、平整度;另一方面由于作业过程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造成劳动强度很大,非常需要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减少人为操作。

  因此科研人员想到给拖拉机安装传感器、激光仪、导航设备等,赋予拖拉机“智慧”,使得拖拉机在导航状态下自动走直;利用激光发收设备结合传感器精确完成土地平整作业。

  除了生产作业之外,农场的管理同样需要借助物联网。据黑龙江红星农场技术负责人孙洪江介绍,基于精准农业和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趋势,红星农场近年引进了一套机车监管服务系统。

  孙洪江说,红星农场属于国营农场,行使国家土地管理职能。农场把土地承租给农户,机车由农户自己购买,农场实行统一管理,每辆机车在农场有编制。农场根据农户的作业量进行结算。

  以往每年耕种时节,是由农机统计员手工统计每个农户的工作量,但因为耕种面积大,往往一块地有3~5台机车作业,有的车干得多,有的车干得少,统计员就偷懒取平均数,农户吃大锅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施肥 拖拉机 化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