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城镇化背景下村庄迁并与乡村发展的规划反思


  (三)案例评价

  案例1和案例2的共同特点是,都是镇域范围内的村庄迁并,这也是当前农村所谓整合发展的主要阵地。二者都是对镇域内村庄采取整体撤并方式进行,没有采取村庄保留措施。三是在村庄撤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产业园区用地腾挪土地(实际上不少地方是为了土地指标开发房地产)。

  二者的不同点是案例2在村庄迁并规划中,先期做了产业规划,并对迁并的农民的收益做了成本效益分析;案例1虽然规划了产业园区,但由于园区是先期就存在的,有为园区扩展用地之嫌,调查后也显示案例1在做规划时并没有对农民的就业和具体产业的发展进行细致考虑。另外,案例1的规划是对农民城镇化的一步到位,其设计的农民居住区俨然已经是城市社区模样了。

  据统计,全国多个省市都出台了村庄规划指导意见或村庄布局实施细则,村庄迁并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多数县市、包括乡镇在总体规划中或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都把村庄迁并作为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其中不乏真正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好规划、良心规划,但也确实有不少规划纯粹是为了获得多余建设用地指标,企图通过迁并村庄,满足城镇盲目扩张的需要。对土地需求的疯狂欲望,导致村庄的盲目迁并,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重要的现象之一。

  2.2盲目迁并村庄带来的影响分析——需求与欲望的博弈

  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在多数村庄迁并背后,政府是最主要的主导者,也是最大的需求者。前文所述的三大作用,也是政府规划中村庄迁并的主要必要条件,不过根据中央精神,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村庄迁并最主要的因素最终都会归结为农民利益的改善和增加,比如通过集中居住,有利于更便捷的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的生活设施、福利和保障等,有些地方把农民上楼也作为了一个重要的福利大肆宣传。这些说法或村庄迁并的必要性阐述都没错,属于城镇化过程中必要的发展需求,但当需求与欲望纠结时,欲望往往大过理智。实践观察,村社区多是实现了农民居住环境和基本保障的改善,而在农民的就业、持续增收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甚微,不少是因为看中农村的建设用地指标而采取的让农民被动集中的方式,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农村的社会结构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更槽糕的是打破之后没有新的重构,这在山区农村更为严重。

  (一)挑动农村脆弱的神经

  农村和城市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各自有不同的历史基因,二者的固有差异是巨大的,发展路径自然不一样。但近些年,有些地方习惯的把思维锁定在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模式必须以城市来取代的一厢情愿中,盲目撤村并点,大拆大建,集中建设“村”、“新社区”,期望让农民一步到位住上城市般的住宅小区,却没给农民带来实惠,反而造成农村畜牧业、农业生产的衰退和农民收入的下降,农村的传统教育更是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村庄没了,学校自然也没了,全部集中到镇区或几个大的农村社区中。

  农村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村庄根本抵挡不住城镇化的历史车轮,更抵挡不住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虎视眈眈的眼睛。随着村庄的迁并,农村传统文化随之消失,农业生产受到冲击(传说中的规模生产并没有发生,反而是农民需要坐着班车去耕田),农民上下楼变得不方便(尤其是老人还要爬6层高的居民楼),农村的特性逐渐消失了。

  (二)城镇化超过工业化

  目前在多数乡镇,尤其是中西部乡镇,其城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笔者调查的河北、山西等地方的多个乡镇尤其是山区镇的城镇化率基本都在20-30%左右。更突出的问题是,乡镇的产业化水平更低,不少乡镇根本没有自己的产业,尤其是工业,乡镇财政实力贫弱,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有的镇村还提出了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口号)。

  在这样的背景下,盲目的进行村庄迁并,一味的把农村人口迁到镇区居住或新区居住,会从表面上使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超过当地的工业化水平,直接的后果是,农民变成居民后,保障体系跟不上,既是没有转成城镇居民,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不能解决,无法支付高额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费,比如,有的地方一年的取暖费就近4000元,对于一年纯收入不足万元的农民来说,取暖简直就是奢侈品,但由于搬到了楼里居住,无法向以前那样烧炉子,不少农户冬天只能挨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耕地 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