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惑及思考的起点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近些年,许多地方城乡统筹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迁村并点、迁村并城或迁村并镇。从规划编制的角度看,在涉及乡村发展的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乃至区域发展规划中,都会有大量篇幅涉及到撤并村庄的问题。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可以节约耕地,通过压缩农民宅基地面积,增加耕地;二是可以实现农民的集中居住,减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三是可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发展规划都在不遗余力、千方百计的迁并村庄,主要根据地方户均占地标准或人均占地面积,把农民原来的宅基地和村庄进行压缩合并,有的一个镇几十个行政村要并成几个中心村,有的地方干脆直接迁并到镇区,变成一个人口“几万人”的中心镇或小城市。而迁并后的村庄原址被规划为了现代农业园区,或被拿来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满足城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由此,笔者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一是传统村庄(包括古村落)存在了几百,年有的近千年,一直都能合理存在,为什么现阶段却变得那么妨碍某些地方发展了,非全拆不可?二是撤并村庄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真是为了节约耕地、为了城镇化、为了农民的生活更好,这些可能是远期的目标,近期来看却是许多地方都紧盯着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的用地指标用完了,开始盯着农村的了。三是把农民集中起来了,土地耕作怎么办,农民的就业怎么办,农民业已形成的熟人社会关系怎么处理,传统的民间风俗怎么保留,农村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怎么配置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一撤一并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事情。
面对这些困惑,笔者在长期的规划研究和实践中不断的观察和思考,期望能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或模式进行破解。本文正是向这方面进行的努力。本文研究基于以下几点思考:村庄迁并或许是城镇化战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项措施或必经路径,如何使其能真正发挥正效应?村庄迁并牵涉的主体都有哪些,他们都有哪些诉求,如何平衡他们之间的诉求关系?村庄迁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把农民聚集起来了,那么集中起来之后,在他们想城镇居民转化过程中,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即如何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区(社区)的产业配套发展问题?农民从一个熟人社会一下子到了一个陌生人遍地的环境,没有了以前院子里的菜园,没有了鸡叫狗吠,没有了邻居间的热情气氛,一些民俗不可避免的即将消失,如何解决随之带来的农村社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研究的起点,期望能为健康的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的农村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二、现象及盲目村庄迁并带来的影响分析
2.1村镇规划案例引发的思考
(一)案例1:天津市某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示范小城镇规划》
根据该镇的示范小城镇规划,2012年,该镇共有行政村54个,总户数13588户,总人口50333人,村镇建设用地26.2平方公里。规划实施村庄整体迁并战略,即把全镇54个村庄迁并为一镇一村,其中:44个行政村迁往镇区; 10个行政村迁往规划中心村。在此基础上,把全镇的空间规划为“三区”:(1)生活区:一镇、一村格局。(2)农业园区:北部林业种植及森林观光区;东部生产养殖区;西部生态农业区。(3)产业区:建设以地毯产业为主导兼顾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
(二)案例2:廊坊市某镇《村建设规划研究》
该镇规划研究时间约在2010年前后,全镇总人口6626户,23287人,面积46.2平方公里,有35个行政村。根据规划,全镇35个行政村将迁并为两个大的中心居住区,其中一个以现有镇区为中心布局,一个以中心启动区为中心布局。实施了多片区综合发展战略,包括小城镇建设区、中心居住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农业乡村旅游区等多个主题功能区。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在大都市郊区的农村城镇化路径实践,村庄迁并率(迁并村庄数/村庄总数)几乎为百分之百。除此之外,纵观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城镇化过程,村庄迁并几乎都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如烟台某镇为打造烟台市区生态后花园,在镇总体规划中计划把全镇现有的57个村庄撤并成12个社区,逐步形成“城镇聚集区-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居民点”三级村镇体系结构。济南市区镇村体系规划中,涉及到的18个镇(乡、办事处),991个行政村中,将迁并行政村397个,村庄迁并率为40%。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7-02/6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