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部分农产品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卖难,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市场稳定。与此同时,消费者却未能感受到农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导致“卖难买贵”现象并存的原因主要有:
市场主体能力不对等。数量众多但较为分散的生产者、消费者在市场中只能成为价格接受者,而数量较少的运销商则因素质相对较高、市场意识强,对价格的获取和掌控能力较强。
市场信息不透明。首先表现为信息乱象和缺失。目前社会上农产品市场信息数量庞杂。由于信息来源、发布时间、侧重点不一致,能够真正为生产者经营决策所用的信息少之又少,无法发挥指导生产的作用。受部门职能限制,单个政府部门难以全面掌握生产、消费、库存等数据,要么无法获得,要么因政策因素无法公布。其次,生产者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和难度都比较高,无法充分掌握市场走向,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
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缺失,当生产区产品集中大量上市时,农产品只有贱卖给商贩和任其烂在地里两个选择。另一方面,农产品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
基于此,构建权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和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就成为破解农产品“买贵卖难”问题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了。若能建立全国统一、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市场信息进行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强化对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经纪人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经济知识、信息知识培训,确保信息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此外,政府在抓好农业生产时,要跳出当前“农产品涨价—鼓励生产—产品滞销—政府兜底”的调控思路,坚持产销平衡的调控理念,探索制定生产过剩后保护农民利益的储备补贴制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7-01/6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