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乡土情结与土地价值观


 

  土地问题 是中国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本 千百年来,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始终是农村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 正是基于土地对农民的特殊重要性, 30 年前的中国改革就以土地制度变革为突破口而拉开了序幕,也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崭新时代。

  一 中国农民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 自古以来,农民就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农民,就有剪不断的乡土情结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通过深入解读中国社会,认为中国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核心是土 ,人和土地的关系构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独特结构。

  1.土地是农民的身份符号。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里深情地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虽然诗人在这里是用土地来比喻祖国,但这两句带着泥土温热的诗句却能够真实地表达农民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感情 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 休戚与共的关系,没有土地就没有农民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民从出生就与土地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乡土成为农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重土 爱土 亲土 敬土是农民生存与生活的正常逻辑无论社会怎样变迁,中国农民始终无法割舍对土地的天然依赖 土地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既是一种地缘联系,更是一种血缘联系 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上,与土地融为一体,哪里有土地,哪里就有农民,没有土地,农民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

  2.土地是农民生存的重要保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农业的源头和农村发展的根基,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的农民依靠土地而生存和繁衍,土地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信心和保障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的生活所需几乎全部来源于土地,土地是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所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农民最基本的劳动对象和经营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也是农民生存的物质基础 即使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虽然超过两亿的农民已经离开土地走进了城市,但非农职业的不稳定性与易变性仍然使农民难以完全割舍与土地的联系 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城市生活是缺乏保障的,而继续拥有土地就增加了生活的保险系数,万一非农岗位丧失,还可以退回到土地上去,土地在一定意义上是进城务工农民安身立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当下中国农村,拥有土地不仅拥有了生存权,还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未来生活保障,失去土地不仅意味着今天的生存困境,还意味着失去了老年的重要依托

  3.土地是农民财富的重要来源 被马克思誉为 政治经济学之父 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说过: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2]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村最重要的资产和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 一方面,土地本身就是农民财富的一部分 在农业时代,社会财富基本上是以土地作为衡量标准的,财富的多少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有土地的多少 今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土地特别是一些城市郊区农村的土地,已经成了一种资本金,是农民参与工业化 分享产业利润 分享发展红利的土地股 另一方面,土地还是财富的增长源,农民信奉黄土生金的道理,坚信只要辛勤劳动,按时耕种,就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古语说“宁送三石粮,不让一寸田”,可见,与静态的粮食相比,农民更看重能够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带来财富的土地的价值 今天,一些经受了市场经济洗礼的农民,也许已经不再像他们的先辈那样重视土地的耕作价值,但却更习惯于从经济利益的权衡中去看待土地的经济价值 由于人均耕地极其有限,即使在免除农业税的情况下,单靠非常有限的土地也很难真正富裕起来,大部分农民还是要走出土地,到城市去。这样一来,农民有时候就不得不放弃追求土地的耕作价值,而计算土地的经济价值土地是农民的精神寄托 土地是农民一切生活的起点,也是农民生命的寄托和生存的精神支柱 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因为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农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因而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着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 的土地崇拜观念,土地崇拜是中国农民重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民与土地难割难舍的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甚至使土地有了神性,土地如同神灵一般被农民供奉着,在农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构成了乡村文化的灵魂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 即使是那些在城市创业成功的农民,也无法割舍落叶归根,故土难离之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生产 连续 农民增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