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吴孔明:科学防治病虫害要有新方略


  本网讯: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在第二期农科讲坛上畅谈棉花害虫的研究理论与实践时说,病虫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种植的模式、作物品种、栽培措施和防治手段高度相关,科学防治一定要有新方略。

认清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

  生态系统首先是一个复杂的物种关系,有作物、害虫、益虫……,如果用农药消灭了一种害虫,还会有另一种害虫补位,造 成此消彼长的新灾害;其次所有生物都要进化,你采用一种手段,它很快通过进化来产生一种对抗的手段;而且生态系统是一环套一环的,如蚜虫的天敌是瓢虫,当 小麦蚜虫产生后会出现瓢虫,小麦收割后蚜虫就跑到棉田里,瓢虫就进入棉田吃,吃光后再到玉米田吃,这是一个循环。在七十年代,为防治蚜虫,人们知道使用化 学农药,却不知蚜虫一年要发生20-30代,并在冬天之前要有一次繁殖,如果有一个蚜虫产生抗药性,所有新生体都具有抗药性,用再多的化学农药也打不死, 反而会把瓢虫全杀光,结果必然是蚜虫种群不断上升。由于当时不仅大量使用有机磷化学农药,还研制出了菊酯类农药作为新一代高效化学农药,结果六条腿的昆虫 都被杀光了,八条腿的红蜘蛛便成了新虫害。到八十年代末期,棉铃虫开始出现,成虫长着翅膀到处飞,幼虫什么东西都吃,所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棉蚜。由此可 见,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关系非常复杂,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追求,如果平衡不好某种关系就会出现一个系统性问题,因此必须先认清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否则 防治病虫害永远是一场打不完也打不赢的战争。

跳出盲目追求高效农药的误区

  化学农药有非常多好处,但也有非常多问题,所以从八十年代开始,农民一方面用化学农药,同时也用生物农药。而生物农 药产业之所以一直没有大发展,原因是所有的生物农药跟害虫的关系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人们总希望有更多的猫把老鼠给吃光,但在自然规律下,猫多了,老鼠被吃 光了,猫一定要饿死,所以要保障猫与老鼠之间平衡,但这种平衡人们又不接受,才导致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要转变盲目追求高效农药把害虫全部杀光的观 念,注重在防迁徙、控数量上下功夫,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自然调控,将害虫数量保持在一个很低的种群,并加强预测预警,一旦超过了控制指标,再主 张使用低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转基因技术提供了全新理念

  在九十年代末期,生物技术将农药技术和种子相结合,把抗虫基因从微生物里转到了作物里,诞生的转基因作物,相当于把作物自身变成了一个生产生物 农药的工厂。自从转基因抗虫棉出现,化学农药用量大幅减少,棉蚜的天敌瓢虫数量上升,瓢虫捕食蚜虫的循环系统重新形成,结果棉蚜数量逐渐下降,同时还对其 他作物田的蚜虫产生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再来看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防控,棉铃虫是迁飞的,它什么作物都吃,但是谁开花它吃谁,而且雌虫一定将卵产在一个 开花的作物上,在4、5月份它找小麦,6、7月份找棉花,8月份开始找玉米,这是棉铃虫的迁移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大规模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在6月份开花 期,棉铃虫种群就会被集中到棉花上而全被杀死了。因此在我国华北和长江流域,就可以将抗虫棉作为一个诱杀棉铃虫的陷阱,年复一年地集中起来消灭掉。由此可 得出结论,只要将Bt杀虫基因转到害虫喜欢的作物或者品种上去,就把过去一个战术性的技术通过转基因变成了一个战略性技术,在害虫迁入的源头进行小规模种 植诱杀,就能起到战略上的控制结果,这为防治害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和指导思想。目前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华北、东北很多地方只种小麦、水稻和玉米 三大作物,生态系统越来越单一,在植保上的不稳定风险在不断加大,总体上看病虫害发生会朝一个加重趋势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尤其 需要转基因技术为病虫害防控提供支撑,而且这个需求会不断增加。

科学研究之道

  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以前是生产上出了问题找个技术来解决,这个技术用了以后又产生了新 问题,再找一个新技术,导致研究是永远跟在产业的问题之后。如今要讲科学,在应用一个技术前,首先要问这个技术会带来什么?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怎么避免 和预防这些新问题产生?也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使我们能对未来有更多的判断,知道未来问题在什么地方,谋定而后动,就不会让问 题成为现实,重走等出了问题以后,再来解决问题的老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棉铃虫 瓢虫 小麦 棉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