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提出了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很多新理念、新举措。现就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谈些看法。
正确处理粮食供给立足国内与适度进口的关系,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面对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形势,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衣食足,仓廪实,天下安,这是亘古不变的社会规律。粮食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对我们这样一个泱泱人口大国而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用世界近9%的耕地、6.5%的水资源,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最近发布的 《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GlobalFoodSecurityIndex),我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报告将我国列入良好表现一档。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我国是为数不多的粮食安全水平大幅超越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仍处在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口粮消费继续下降外,其他农产品的食用消费都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粮食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2.57%,预计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峰值在70%—75%之间,2030年将达到70%左右。从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间,我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左右。根据调查,2013年进城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比农村居民高出119.14公斤,比城镇居民高出51.04公斤。一个农村居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适应了城市的食物消费结构,其每日消费粮食要增加20%。数亿农民进城将使粮食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同时,耕地减少势头不减,水资源短缺加剧,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呈长期紧平衡的态势。
我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仅仅局限于国内耕地和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2013年为例,我国进口粮食和食用植物油总量等于在国外使用了8亿多亩土地播种面积,约相当于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农业,农业发展战略布局要立足于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大国经济体的优势,多渠道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要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防范和化解单纯的农产品进口带来的风险。
面对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形势,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首先,这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如果粮食进口过多,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其次,这是由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来我国粮食增产潜力仍然十分可观。2020年和20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仍会多达2.1亿人和1.6亿人,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大量农民失业。再次,我国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责任要求都在不断增加。我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3-06/6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