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民持续增收的困境与出路 对岳阳市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持续增收的困境与出路

  ——对岳阳市的调查与思考

  中央党校第35期中青一班课题组

  历史和现实证明,传统农业可以也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发展现代农业。岳阳作为农业大市,既有传统农业的优势,又积累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为研究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合适的样本。

  一、农民增收的现实困境

  进入新世纪, 中央连续11年下发涉农一号文件,农业农村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就岳阳情况看,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46元增长到 8326元,增长2.8倍。其中2011年和2012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8.1%、17.8%,大幅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虽然农民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持续增长的机制未能建立,突出表现为“两个掩盖”、“两个拉大”。“两个掩盖”:一是农民工资性收入掩盖了农民 增收现状。剔除工资性收入,农民从农业生产增收实际上非常少。近10年来,岳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持续下降,工资性收入稳步上升。不少农 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认为种田不如打工。二是国家惠农补贴掩盖了农业低效甚至是负效的真相。粮食、棉花、养猪等都是极少利润,有时甚至是亏本生产,种养收益 主要来自国家补贴。2011年,岳阳农民种植水稻纯收入仅116.6元/亩,除去国家补贴,实际纯收入只有7.5元。“两个拉大”: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拉 大。2012年岳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13784元,而改革初期这个差距只有764元。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区域间、不同类型农 民间收入差距大,高的人均收入过2万元,低的不足2000元,相差10多倍。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在不少地方,农业从主业跌落为副业,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经济效益与 社会效益日益偏离。二是涉农资金技术支持偏少。这些年政府对“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政策性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资金的实际需求。由于投入不足,农业 科技支持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三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仅从农产品销售环节看,“谷连壳卖、猪连毛卖、树连皮卖、鱼连鳞卖”的销售模式,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使更 多利润流入流通环节,减少了生产领域的直接利润。四是农民创业创收能力弱。经过多年持续的劳动力转移,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留守农村务农的农 民大多年龄老化、技能单一、信息闭塞、观念滞后,“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凸显。五是农业的自然风险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农 田水利设施毁损严重、无力维修,使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望天收”。

  从现实判断,收入越高的农民越容易增收,收入越低的越难增收,“剪刀差”愈显拉大趋势。同时农业发展面临转型难,中央强调粮食安全,地方注重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农民看重种养效益,三者少有交集,难以形成合力,这很有可能使农民增收步入新的徘徊期。

  二、农民增收的实践探索

  为打破这个僵局,岳阳市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初步成效。

  集聚产生效益,以规模化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岳阳突出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推动生产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生产乡镇(村)集 中,形成了10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同时,在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以转让、租赁、合作等方式,推动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和资 源优化配置,形成“大户带农户”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平江县农民凌鑫凡在当地政府帮扶下,成立“小燕现代家庭农场”,就近聘用近百名农业工人,租用农田 120亩、旱地170亩、油茶林200亩,构建立体种养加销模式,经济收入成倍增加。

  链条创造利润,以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岳阳利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把企业办到田间地头,实现产业化经营,打开了农业的利润空间。 一方面,围绕农产品加工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到8个,吸引就业近10万人,农民人均增收2276元。另一 方面,围绕农产品销售搞活流通。近年来,岳阳大力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花板桥蔬菜、洞庭渔都、粮食批发等20个大宗农产品市场辐射湘鄂赣乃至全国,有效解 决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窄、价格卖得低、利润留不住的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增收 水稻 土地 粮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