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通过参军转业,进城求学,进入乡镇企业,区划调整,进城务工等各种路径分化成为新市民阶层,从根本上松动了城乡户籍制度
"农民群体融入城市生活,提升了个体的政治参与能力,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育,改善了政府工作,推动了城乡制度一体化,也打破了传统农村社会的均质格局,促进了农村地区的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群体继续健康合理分化,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人格素养*要求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做好转出者生存保障问题,尤其是疏通农民分化的通道"
1978年以来,我国每年约有1500万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加速推进之势,全国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到2009年的46.6% , 9年间提升了10.4%,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农民阶级快速分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也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
一、当代中国农民分化的路径
当代中国农民阶级“进城”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制度化阻隔阶段(1958年到1981年),国家通过法规,严格控制农民进城。二是放松管制阶段(1981年到1992年),由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用工扩大带动了户籍迁移。三是放任发展阶段(1993年至200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确立,尽管国家没有在制度层而上作好铺垫,农民开始大规模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四是有序化转移阶段,2003年以来,在城乡统筹规划的有效指引下,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农民进城的权益保障逐步得到落实,城乡制度层而逐渐走向统一,大规模农民进城参与城市建设。
(一)农民分化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流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民是指与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结合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农业劳动作为决定性收入来源的职业群体。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职业选择、经济收入接近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大致相同的地位,具有相似的利益形成方式和价值主张。由于经济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其他方而的特征,使得经济条件不同的社会群体又具有了相应不同的社会心理、文化风貌。阶级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在我国,农民现实地成为一个职业概念和空间处所概念的综合体。本文主要在常住人口上采用户籍标准,在流动人口中以思想认识和文化知识素养、职业能力和生活方式为主要标志,进行农民和市民的界定。农民分化就是指农村人口在产业门类上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其核心是一种思想认识和文化知识素养、职业技能和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的改变。
农民和市民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职业差别和组织化程度的差别,而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层次之间存在巨大的收益差异。农民的分化也主要是通过职业分化完成的,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职业是个体获取收入进而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职业的不同(物质生活资料获取途径的不同)根本地决定了相应群体组织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地位的差别。
(二)农民分化的路径。
农民阶级分化问题的研究思路可以遵循两条研究线索:一是不同能力类型的个体家庭在分化发 展过程中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克服所形成的转移路径,由此分析具有相似起点的一类人的转移路径。这是一种先微观层而后作总体分析的研究方法;二是先立足于宏观层而的变化,即从国家城乡制度调整出发,分析在其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下,微观个体农民在分化中的行为选择取向。
农民分化需要具备三大条件,一是生产技能提升,具备适合城镇生活的职业技能和社会交往素质;二是完成生活空间转移,主要是到城镇就业;三是制度认可,政府在法律层而确认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完成。这些成为我们判断农民分化完成的标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和分化路径的大小,建国以来农民分化方式主要是:参军提干、部队转业;进城求学、1997年以前国家统包统配,1997年起,毕业大学生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城市招工;伴随农村乡镇集体企业业务扩张而移居城市;在农村经商并有了一些积蓄后移居城市成为城市小商品经营者;进城务工转化成为产业工人;城市规模扩张中周边县(县级市)撤县设区或部分乡镇划拨归城区;农村青年男女通过婚嫁、老年人通过儿女接父母进城等社会关系网络。他们主要成为城市产业工人、公务员、教师、医护、金融、商务管理者、自谋职业者,由此完成的角色转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2-21/6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