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听“职业农民”讲秋收冬藏


    记者见到杨玉华的时候,他正坐在自家新装修的大堂里喝茶。作为承包了130多亩地的“家庭农场主”,杨玉华和老伴今年的收入将超过10万元。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指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年终岁末,记者在较早开展家庭农场试点的上海松江区,听“职业农民”讲述秋收冬藏的故事。

  做农民也可以很体面

  56岁的杨玉华原本在外打工,每年收入2万-3万元。2007年,上海松江区开始小范围试点“家庭农场”,对种地满含感情的杨玉华果断决定“返乡”做农民。经过探索试水后,种地让老杨夫妇尝到了甜头,年均收入始终在10万元左右,超出外出打工的2倍。

  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34岁的李春风则是“子承父业”。2008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家庭农场”的承包指标,从工厂回到农场专业务农。2011年,李春风又发展成“种粮+养猪”相结合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

  李春风满面春风地给记者看2013年的家庭账本:承包了289亩地,种植净收入17.75万元;养了1585头猪,养殖净收入9.19万元;他还有拖拉机和收割机各2台,农机服务净收入4.61万元。“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达到31.55万元,这是过去打工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越来越感觉到,种地也可以有奔头,做农民也可以很体面,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终身职业!”李春风说。

  从“顺带种”到“争田种”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农业扩大经营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提供了现实条件。”上海松江区区委书记盛亚飞说。“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有一段时间,有的农民把承包地租给外来人员,出现了代耕农;有的广种薄收,生产力低下;有的随意改变粮田性质,种树、养殖等,农业产业边缘化现象日益严重,迫切需要规模化、专业化来改变局面。”

  为了把土地真正流转到“想种田、能种田、种好田”的农民手中,松江区建立了家庭农场准入和考核淘汰机制。家庭农场经营者在农民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实行民主选拔,择优选择,每年2-3次对家庭农场进行生产经营管理考核,实行淘汰退出机制。

  “专业农民有了体面的收入,出现了农民‘争田种’的现象,年轻人回到农村的意愿也明显增强,有效缓解了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为农业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上海松江区胡光村农副主任黄斌锋说。

  职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松江家庭农场采访,处处可以感受到“专业”二字:李春风的猪场可以实现恒温恒湿,有现代化的通风设备、降温和粪尿收集利用设施;厚厚一叠培训证书、合格证书,代表着李春风们在种植、养殖、农机操作等方面的“技术含量”……

  “我只要往地里瞄一眼,收成情况就能知道得七七八八。”杨玉华骄傲地说,“别以为种地的泥腿子没技术,种得好不好,100亩地的收入至少要差3万元。”

  规模化经营让农民职业化、专业化,从而有效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2013年,松江全区水稻亩产达到575公斤,比推行家庭农场前增产24公斤,部分种粮能手亩产提高超过50公斤。

  为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土壤肥力、养护农田,上海松江区还对家庭农场实行生态轮作,2008年以来松江化肥使用量折纯氮减少30%。

  记者了解到,目前松江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267户,经营面积15.02万亩,占全区粮食面积的88.8%,其中种养结合家庭农场60户,机农一体家庭农场175户。农场主户均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部分种养结合户的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拖拉机 农业机械化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