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了重点区域、重点时期的重点技术,就能保证80%的年景有好收成。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受病虫危害的风险高,收成一半“看老天”。然而,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统计,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这十年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大约减少1/3。灾害影响减小,既是因为近十年气象条件对粮食生产总体有利,也与冬小麦“一喷三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和抗旱“坐水种”、南方水稻集中育秧、西南玉米覆膜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密不可分。
今年,陕西遭遇冬春连旱和吸浆虫大爆发,但据陕西省农业厅对西安、渭南、咸阳、宝鸡等市14个小麦主产县区的考察,“一喷三防”实施区域小麦农艺性状明显优于对照田,单产提高7%,相当于每亩增产小麦30公斤。
东北地区“十年九春旱”,加之都是一季作物,生长期有限,因此非常看重春播一次拿全苗,有“见苗七分喜”的说法。据黑龙江省农委调度,2012年“坐水种”的玉米较不“坐水种”地块平均提早出苗5~7天。
南方早稻育秧期间易遭受低温、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生产茬口紧的矛盾十分突出。2011年以来,湖南省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技术,早稻收获期比往年提前4~5天。
“我国粮食主产区集中于松嫩和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三大平原区,这三大区域粮食总产占全国的70%~80%,其中松嫩和三江平原的水稻、玉米、大豆主要面临春旱、早霜及低温冷害的威胁,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的主要气象威胁是春旱和秋旱,而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的水稻生产则容易遭遇低温寡照、洪涝、台风和寒露风侵袭。”梅旭荣认为,只要抓住了重点区域、重点时期的重点技术,就能保证80%的年景有好收成。
从2010年小麦弱苗施肥、玉米覆膜种植和水稻大棚育秧补贴开始,中央财政的农业补贴从“联地补贴”向“联技补贴”转变,以期让政策落点更精准,导向更明确。
2012年,中央财政首次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对冬小麦“一喷三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和玉米抗旱“坐水种”、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西南玉米覆膜、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6项关键技术实施补助。
今年,中央财政冬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补助政策对全国3.4亿亩冬小麦实施补助全覆盖;安排10亿元支持东北秋粮和南方水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安排12亿元资金支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和农作物灾后改种补种。
粮食总产全国第一的黑龙江省农委种植业处副处长王春海提供了一组数字:今年该省遭遇罕见低温春涝,促早熟技术有效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农作物籽粒充实度,按平均增产5%计算,全省因此增加粮食产量22亿斤。
补助政策,让关键技术从文件上、口号上真正落到了实际生产上。
关键技术对于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的作用十分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涉及的技术并不是新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吹糠见米’的成熟技术,不少地方和农民也习惯于采用,但多在示范层面或者局部地区,政策出台前,推广面积并不大。”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所长万建民指出,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落实到位。
据农业部调度,2012年,全国11个小麦主产省“一喷三防”面积3.22亿亩,比上年增加2亿亩;东北玉米抗旱“坐水种”9700万亩,比上年增加3600万亩;南方早稻集中育秧10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倍;西南玉米覆膜36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750万亩;油菜“一促四防”1300万亩,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
干旱和积温不足是制约云南粮食生产的突出制约因素。通过地膜覆盖技术,该省玉米种植海拔上限可从2300米提高到2500米,提前播种15天,增产15%~20%左右。云南从1985年前后开始推广这一技术,但受制于农民投入能力,推广速度缓慢。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连续3年对西南地区实施玉米覆膜补助,云南是这项补助政策实施的重点省份,累计补助面积3200万亩,约占补助总额的1/3。“政策的引导作用非常大,成本降低再加上增产效果,每亩20元补贴创造的经济价值要超过200元。”云南省昭通市朝阳区松杉村孟书记说。今年,云南基本实现了玉米覆膜技术的普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2-24/6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