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林改释放林业发展潜力 绿色产业惠农超4000万


  从原来的“家家砍木、户户伐柴”的状态,到现在的自觉爱护山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08年是一条界线,广东从这一年开始的林权改革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从而演绎出林农们利用这一优良政策发家致富的佳话。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深入德庆县、四会市进行采访,一探广东林改以来日新月异的变迁。

  林改释放活力

  山林从“唐僧肉”

  变成自家“钱袋子”

  在德庆开往官圩镇大朗村的乡道上,“瀑布山庄”、“龙川农庄”等乡村农庄一个接一个。在这片茂密的树林下,各式繁杂的种植、养殖让稍显寂静的山林多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据大朗村村支书徐政标介绍,村里依靠盘龙峡景区,加上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在2005年,大朗村周边2万多亩的树林就以 一种资源保护的身份租赁给南湖国旅,而南湖国旅依托盘龙峡大力开发旅游业,并以每年10余万元的价格回馈给村里,从而消除了以前“家家砍木、户户伐柴”的 格局。

  除了每年从保护性树林中获益,村民还依托大朗村周边树林进行林下经济的开发,冬菇、灵芝、木耳等成为多数村民种植的品种。具有养殖经验的村民,则开始在树林中养起山鸡、山羊等野生动物,并以不菲的价格卖给一些农庄,从而让许许多多的旅客“赏美景、食野味”。

  而在林改前,大朗村村民的经济来源几乎只有砍树卖钱一条,由于当时对树林的划分与权利归属并未明晰,山林成为一片“唐僧肉”,人人争而食之。 2008年后的林改政策,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农民群众将山林当作自己的钱袋子,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山林,这在大朗村也不例外。

  当地一位姓江的村民告诉记者,他承包当地责任山230多亩,大部分种植松树,松下种桂,每年采脂和开桂皮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这比同村那些外出打工的赚得还要多”。

  受益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朗村由几年前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阔佬村”。徐政标告诉记者,2008年后,受益于林业改革带来的 实惠,村里的小车数量一下由原来的几辆,井喷到现在的60多辆,“以前周边姑娘都不愿嫁到大朗村来,现在则是希望嫁到村里来”。

  在盘龙峡景区周边,许许多多的农民通过从事森林旅游服务业和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品农家味”的农家乐等旅游活动,拓 宽了致富门路。徐政标表示,大朗村委会农户既有从林地入股分红收入,还有林下经济,以及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平均每户涉林收入由原来的几百元,增加到目 前的过万元,成为人们的致富之路。

  发展林下经济

  涉林收入增加,农民致富有新路

  事实上,大朗村只是德庆县林权改革的一个缩影。对于一个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东中西部山区县,林业在德庆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德庆县林业局一位姓徐的负责人介绍,德庆从2008年底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直到2012年3月结束。全县发放自留山、责任山林权证面 积68万亩,发放集体统一经营林地林权证面积144万亩,同时发放集体山林股份权益证书,并采用均股均利方式,30%的收益留为集体使用,70%以上均分 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让百姓真正得实惠。

  如同一股“春风”,林改在德庆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实实在在。据统计,德庆县2011年林农人均涉林纯收入4260.9元,2012年人均涉林纯收 入5586元,增长1325.1元,增长率31.1%,占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3元的50.7%,林下种养、种采人工、林木采伐、森林旅游等 都成为人们致富的不同捷径。

  德庆县还是一个以盛产皇妃贡柑和沙糖桔闻名的县。一路驱车,沿路映入眼帘的除了青山绿树,就是漫山遍野的贡柑果树,这也让德庆有了“贡柑之乡”的美誉。

  上述徐姓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德庆充分利用过去水土流失形成的沙渍地、25度坡以下的山坡荒地,发展柑桔种植,“这样既可以保持水土,防治了洪涝,又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全县柑桔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利用林地种植的约15万亩,占到一半左右,总产量超6亿公斤。全县8万多户农民九成以上从事柑桔种植工作,总收入达24亿元,农民人均柑桔收入超8000元,柑桔产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稳定增收的支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林地 林业 林权证 林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