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互利共赢
2012年中国一共进口谷物1400万吨,相比2011年的550万吨激增150%。随着国内粮价持续高于国际市场,中国粮食的进口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同时要坚守18亿亩红线。对于海外布局,早在2010年时,韩长赋就已表示,中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除了此次中国在乌克兰的项目外,根据媒体去年报道,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农垦总局,三年内将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建设“域外垦区”逾4000万亩。重庆未来五年将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建成5个境外大豆、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事实上,黑龙江农垦于2004年开始就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租地种粮,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了63万亩,同时还投资建立了叶面肥加工厂等;广东农垦则从2002年起,规划建设20万亩的天然橡胶,并在泰国和越南扩建橡胶加工厂,稳步推进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目前天然橡胶的生产能力达到了27万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永松对记者表示,在大宗农产品的全球布局上,中国“走出去”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签署协议,中亚主要是为了进口小麦,南亚、东南亚是为了水稻,美洲是为了大豆、玉米,非洲的援助性质较为明显。
在中亚、非洲、俄罗斯远东等海外地区进行大宗农产品布局,廖永松认为潜力很大。不过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其中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地缘政治,二是粮食安全,三是战略性考虑。
他进一步解释称:“在海外布局粮食生产,就会增加全球供给总量,平衡全球粮食价格,这样就不会影响到中国进口。否则,一旦粮食短缺,大国效应明显的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就会导致全球粮价波动。”
但是,与中资企业“走出去”遭遇西方“新殖民主义”质疑类似,中国农业“走出去”也遭遇了境外舆论“海外屯田”的攻击。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表示,在海外开发农业,不是为了去掠夺土地,从而使得当地农民没有土地耕种,而是增加当地的农业投资,实现互利共赢。
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张忠军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扩大视野,战略性布局,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出去种粮食然后将粮食拉回国内。只要整个世界的粮食安全供应有保障,那么中国的粮食安全自然不会受影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9-24/6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