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以“美女如云”著称于世,但乌克兰在国际政经版图中真正的响亮称号则是“欧洲粮仓”。如今在中国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乌克兰农业迎来了大手笔投资。
据媒体报道,乌克兰将向中国提供300万公顷农田,主要作为粮食与肉类的生产地。该合作总投资额预计将达26亿美元,乌克兰由此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农场。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证实,兵团已和乌克兰KSG农业公司签署协议,进行农业合作。“这是一项长期合作过程,目前双方这一协议还处在初始阶段。”有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根据双方这一跨国异地租用土地协议,兵团对这些农田将陆续开采,建设配套农业基地,之后才会进行种植、养殖及加工。
KSG农业公司的投资联系人亚历山大?佩罗夫(Aleksandr Perov)对本报记者表示,KSG 农业公司的确曾与中国的一些公司签署备忘录,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是其中之一,双方在技术设备方面的合作是当时协议的核心内容。但公司方面也注意到媒体的相关报道,其中的信息有误,“公司正在准备正确的版本”。
打造最大海外农场?
据媒体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日与乌克兰KSG农业公司签署协议。根据这份为期50年的协议,乌克兰初期将向中国提供东部地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逾10万公顷(100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的面积)的优质农田,主要用于种植作物和养猪。
报道称,农田的产出将以优惠价卖给中国国有粮食企业,整个项目最终将扩大到300万公顷的土地(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农业大省江西的18%)。
业内人士分析称,相比中国以往的海外农业投资,本次交易无疑是大手笔。根据乌克兰当地媒体的报道,投资总额将高达26亿美元,乌克兰方面将之称为对乌农业“史无前例的外国投资”。
佩罗夫针对上述报道对记者表示,乌克兰不允许出售农业用地,对于合作事宜,公司将进一步公布信息,相关媒体报道并不准确。
前述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项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兵团将对农田进行陆续开垦。俄通商务俱乐部主席王海栋则对记者表示:“中国在海外租地发展农业虽然不是第一次,但以往向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租地的多。因此,此次与远距离的乌克兰合作潜力巨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站信息显示,2013年5月29日,在兵团农业局副局长刘景德等一行领导的陪同下,以卡西亚诺夫?谢尔盖董事长为首的乌克兰KSG农业考察团在兵团共青团农场考察。他们先后参观考察了滴管青储玉米、科技园总控中心、全国首部自压式喷滴管泵房,并详细了解科技种植的发展和今后的目标。
正是此次考察,让乌克兰考察团对兵团节水灌溉及科技种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些技术或也将应用在乌克兰大面积农田开垦上。有专家表示,乌克兰对兵团来说有若干优势,比如土壤条件好、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等;反过来,兵团的投资将有助于提高乌克兰的农业技术。
王海栋则表示,乌克兰地理环境优越、土壤肥沃、空地多,再加上人口5000万不到,因此可供耕种的面积不少。但是鉴于乌克兰不与中国接壤,因此运输成本高可能是未来合作中的一个大问题。他同时也表示,至于中方在向乌克兰租用的农田上种植作物和养猪,是供当地市场销售还是部分用于中方进口,尚需时间观察。
在一再接洽谈判后,双方于今年下半年初步同意进行合作,今年9月初在乌鲁木齐召开的中国-亚欧博览会上,兵团有关方面再度就此项目与乌方签署草拟协议。
乌克兰是传统农业大国,曾为苏联时期重要的农业基地,被誉为“欧洲粮仓”,农业是其国家经济命脉。“乌克兰有着肥沃的土地。”兵团有关部门人士表示,为落实此项合作,兵团方面将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及少部分农场职工奔赴乌克兰种植作物和进行畜牧养殖。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600075.SH)与乌克兰方面签订一个3000公顷的滴灌技术项目,以促进乌克兰当地滴灌发展。目前,新疆天业的滴灌系统已经在中亚和非洲十五个国家推广。
中乌农业合作并不乏先例。201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批准向乌克兰提供最多达30亿美元的农业贷款。两国还设立了一个联合建设项目基金,2013年可望获得6亿美元出资。
“走出去”互利共赢
2012年中国一共进口谷物1400万吨,相比2011年的550万吨激增150%。随着国内粮价持续高于国际市场,中国粮食的进口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同时要坚守18亿亩红线。对于海外布局,早在2010年时,韩长赋就已表示,中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除了此次中国在乌克兰的项目外,根据媒体去年报道,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农垦总局,三年内将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建设“域外垦区”逾4000万亩。重庆未来五年将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建成5个境外大豆、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事实上,黑龙江农垦于2004年开始就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租地种粮,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了63万亩,同时还投资建立了叶面肥加工厂等;广东农垦则从2002年起,规划建设20万亩的天然橡胶,并在泰国和越南扩建橡胶加工厂,稳步推进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目前天然橡胶的生产能力达到了27万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永松对记者表示,在大宗农产品的全球布局上,中国“走出去”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签署协议,中亚主要是为了进口小麦,南亚、东南亚是为了水稻,美洲是为了大豆、玉米,非洲的援助性质较为明显。
在中亚、非洲、俄罗斯远东等海外地区进行大宗农产品布局,廖永松认为潜力很大。不过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其中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地缘政治,二是粮食安全,三是战略性考虑。
他进一步解释称:“在海外布局粮食生产,就会增加全球供给总量,平衡全球粮食价格,这样就不会影响到中国进口。否则,一旦粮食短缺,大国效应明显的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就会导致全球粮价波动。”
但是,与中资企业“走出去”遭遇西方“新殖民主义”质疑类似,中国农业“走出去”也遭遇了境外舆论“海外屯田”的攻击。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表示,在海外开发农业,不是为了去掠夺土地,从而使得当地农民没有土地耕种,而是增加当地的农业投资,实现互利共赢。
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张忠军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扩大视野,战略性布局,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出去种粮食然后将粮食拉回国内。只要整个世界的粮食安全供应有保障,那么中国的粮食安全自然不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