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信息技术正搅局农业 耕作模式在变革前夜


 

  在人类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史上,生产者每一次对先进技术的掌握以及对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从来都被视作整个人类社会发生巨大进步的标志。

  现在,这个相当纯粹的古老产业又到了变革前夜。而这一次,“搅局者”是信息技术。

  当农机摇身变为智能机器人,当动植物生长的轨迹被实时捕捉,当生产加工环节被全程追溯,当农产品的“来龙去脉”在生产前即被定制,当农产品的销售界面更多地从集市转移到农民家里的电脑屏幕前……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蜜蜂身上的RFID标签;绑在牛蹄子上的计步器;柑橘园、草莓园和葡萄园里密布的节水灌溉管线、温度湿度监控系统以及自动施肥控制器;在食品流通环节中的“全程可追溯系统”;大型农场里应用的卫星遥感技术……

  而在这些技术应用背后,则是许多成套的管理信息系统织起来的信息网络。如生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ERP管理系统、温室管家系统、二维码追溯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一个原本非常纯粹的古老产业,正由于各类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酷、越来越复杂。

  随之而来的,各方新势力正源源不断地投身农业。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领域出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农业,同时也能在这一次的变革浪潮中捕捉到商机。

  北京天安农业副总经理刘雁飞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ICT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了农业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旧有的农业模式正在被颠覆。”

  她同时也坦言:农业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却很累,但沉下去又会觉得乐在其中。

  【一枚传感器的农业之旅】

  从北疆到南陲,从东海到西防,中国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农业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即便如北京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有独具个性的都市农业发展思路。这种多样性给了ICT技术极大的用武之地,比如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并非新生事物,早年的传感网就是其雏形。近几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感网逐渐演进为今天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经典的物联网模型基本可以分为传感、传输、存储、计算四个环节,近两年兴起的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和物联网也密不可分。某种意义上,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正是因为泛在的联接,由此对传输、存储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物联网遇上农业,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用传感器获取温度、湿度、光照、风力等数据进行作物监控管理,或者在牛耳朵上打上RFID耳标进行动物溯源。但今天,看似简单的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其实远超常识,因为应用场景的不同,物联网渐渐改变着古老农业“靠天吃饭”的传统。

  农机有“智慧”

  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地东北,是应用大型农机装备的主要区域。在东北,粮食生产主要以农场为单位,比如黑龙江红星农场、856农场、闫家岗农场等。由于耕地面积广大,农场的生产经营与“一亩三分地”式的小农作业完全不同。

  比如土地平整和起垄作业,一方面对拖拉机手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作业质量如直线度、平整度;另一方面由于作业过程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造成劳动强度很大,非常需要拖拉机在作业过程中减少人为操作。

  因此科研人员想到给拖拉机安装传感器、激光仪、导航设备等,赋予拖拉机“智慧”,使得拖拉机在导航状态下自动走直;利用激光发收设备结合传感器精确完成土地平整作业。

  除了生产作业之外,农场的管理同样需要借助物联网。据黑龙江红星农场技术负责人孙洪江介绍,基于精准农业和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趋势,红星农场近年引进了一套机车监管服务系统。

  孙洪江说,红星农场属于国营农场,行使国家土地管理职能。农场把土地承租给农户,机车由农户自己购买,农场实行统一管理,每辆机车在农场有编制。农场根据农户的作业量进行结算。

  以往每年耕种时节,是由农机统计员手工统计每个农户的工作量,但因为耕种面积大,往往一块地有3~5台机车作业,有的车干得多,有的车干得少,统计员就偷懒取平均数,农户吃大锅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柑橘 草莓 温室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