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农民购机热现象,主要表现在农机的类别、品种不断增多,农机总动力稳步增长,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数量增加,农机装备更加精良,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以山东省临邑县为例:2008年至2013年的六年间,该县已落实农机购置补贴4987.7万元,农民购置各种补贴机具2900多台(套),拉动农民投资17000多万元,农机消费市场持继升温。
多方催动购机升温
一是社会发展推动。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实践证明,农业机械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节约劳动成本,解放农村劳动力,进而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社会发展促使农业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
二是惠农政策拉动。2010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55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20倍。山东省补贴资金创9.8亿新高,临邑县农机补贴额也达到970万元,仅2013年上半年补贴额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此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保增长、促内需方针,连继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这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和购机热情。
三是示范推广带动。从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临邑县农机管理部门一直都在进行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等新机具、新技术的的示范、推广工作,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进行大力引导和扶持。目前,全县拖拉机拥有量4.1万台,联合收割机2700余台,小麦机收率达99%,玉米机收率达87%,农机协会72个,农机合作社发展到46个。目前,农业机械正由粮食主要生产环节向全程机械化推进,向经济作物、畜牧业等扩展。
四是作业效益引动。农机作业效益体现在农业种植户和农机作业户中。事实证明,农业种植户购牛、养牛与雇佣机具作业的效益相比,相差很远。机械化作业不仅解放了种植户劳动力,使其能够从事第二产业,增加了家庭收入。农机户购买一台享受补贴的联合收割机9万元左右,通过跨区作业、加入合作社等途径,最多3年即可收回成本。近年来,靠农机作业致富的农户不断增加,一些返乡农民工也走上了投资农机之路,进一步推动了农机市场的繁荣。
购机热后存隐忧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机具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机户和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购机热背后存在一些隐忧。主要有以下八大问题:
一是农机发展不平衡。粮食生产用机械与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大中型和小型机械发展不平衡。
二是农机具价格偏高。很多购机户反映,补贴政策虽然稳定开展,当前金融危机,钢材、橡胶价格下降,人工成本降低,而机具价格却维持不变,个别机具有升高的迹象。
三是农机作业用油补贴制度欠合理。现行的燃油补贴随着小麦补贴等一同开展,等于将农机用油补贴平摊化,起不到补贴专补的效果。
四是农机组织化程度低,信息来源少。农机大户之间缺乏协作,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难以发挥整体效能和功用,有时甚至会出现相互压低作业价格,出现恶意竞争的现象,影响农机的使用效率。
五是农机信贷政策没落实到位。补贴诱人也无力购买,造成有些想购机的农民购不到理想的农机具。
六是土地流转速度慢。作业地块不集中,种植结构缺乏统一规划等现象,影响了农机的规模生产,对农机作业成本起到直接的影响。
七是农机化基础薄弱。相对农机的发展速度,农村机耕道、机房、农机维修网络的建设明显滞后,有机无处走、有机无棚、有机无处修的现象四处可见。
八是农机化人才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基层农机单位体制不顺,队伍不稳,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特别是乡(镇)农机站,从事农机的工作人员少,大多数兼任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造成农机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应对新形势下的建议
一是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乡村道路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规划中安排机耕道路建设内容,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争取中央和地方对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农机场库棚、维修站设备设施建设给予补助性投资扶持,改善农机具的保养和维修条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5-13/6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