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在人地矛盾突出、农业资源减少、自然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下降、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客观条件下,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以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而且,通过现代农业建设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劳作方式,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根本就在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具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高度应用,“现代农业是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办法、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纽带、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可见,现代农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为依托,实现现代科技成果、现代经营理念、现代科技人才、现代企业制度、现代机械设备的高度聚集;它的核心就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而要将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工业生产的新式机械有效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就必须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确立与发展历程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农耕历史的农业大国,早在尧舜时代,后稷就从事“教民稼樯、树艺五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周朝也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进行“劝农”、“课桑”、“教稼”等工作,可以说政府介入、主导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问题。在1951东北试办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我国于1953年由农业部颁布《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要求各级政府设立专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1954年,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机构性质、任务职责等,从而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和技术员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随着集体化的推进和人民公社体制的普遍确立,中央于1962年决定在县区级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植保、畜牧、配种的专业技术站;1974年国务院号召建立从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到大队办农科队、小队办实验小组的“四级农科网”,我国至上而下的、政府包办的、行政命令主导推动的公营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从此建立起来。
“四级农科网”是建立在“党政合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基础之上、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运行的,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和方式。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四级农科网”也相应解体了。为探索“四级农科网”解体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模式,农业部于1979年开始在全国选取29个县试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中心整合植保、配种、畜牧、土肥等专业技术站,将试验、示范、推广等职能结合起来;这一经验在1982年以中央一号文的形式,在各地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的要求下推广开来,加上“六五”、“七五”期间通过政府投资或农业项目开发等方式建立起一大批市县级农也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科技站,我国逐渐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公营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公营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水利技术推广体系这六大体系在内的、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实践证明,由六大体系组成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套政府包揽的、以行政命令推动的公营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人民公社时期的“四级农科网”体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且这套体系是“‘条块共管、以块为主、按专业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纵横交错的农业推广体制”,运转中暴露出严重的相互分离、沟通缺乏、难成合力、争利推责等问题,加上乡镇农业科技站所深受财政支持不够导致经费缺乏、人员臃肿致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员老化出现断层、知识技术落后且更新难度大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导致这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工作效能日益低下,逐渐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需要了。为了增强公营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工作效能,199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13号文,提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解放思想,强化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机制,增强活力等要求,由此开始了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市场化转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4-22/6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