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王建国:在新的起点上共促财政支农事业再上新台阶


  三是要深刻领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包括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等要素短缺也进一步加剧。对自然资源 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局部地区土地沙化恶化趋势明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富,必 须守住“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从财政支农的角度看,要将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作为 财政支农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抓紧研究完善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大力支持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现代林业和节水农业发展,支持提高公共气象服务 的能力和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四是要明确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实现这个 目标,关键在农民,难点也在农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达到1.2万元,意味着每年平均增长7.3%。过去十年,农民 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去年的6977元,年均增长13%,如果保持这个速度发展,“翻一番”的目标肯定能够实现。但是,过去的十年, 农民收入处于一个低基数阶段,具有高速增长的条件,今后八年,基数高了,情况更复杂,挑战也更多。从农民经营收入的角度看,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经常大涨大跌,波动剧烈,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的务工收入、财产性收 入等也面临宏观经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影响。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并非没有难度。况且,目前我国城乡收入比仍然在3倍以上,缩小城乡 收入差距,必须保持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突出支持农村,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突出向农民倾 斜。要稳步提高对农民的补贴水平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大力支持农民培训,引导农民转移就 业,增加务工收入。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是要按照“支持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要求,积极探索完善财政支农模式。十八大提出:“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 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对完善财政支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 来,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安排用于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的项目投入规模越来越大,有力促进了农业现代 化和村建设。但是,在支农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地方存在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现象,农民直接参与决策的程度不高;一些地方 支农项目资产权责不明,农业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突出,一些项目资产管护责任得不到落实;随着项目规模不断增大,与当前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有效衔接,分散的 农户难以直接承接和建设这些项目;此外,个别地方引进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但没有对农民形成“带动”作用,而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甚至形成“挤出” 效应。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财政支农模式。通过支农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促进完善农村生产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更直 接、更广泛地参与到支农项目建设中来,更充分、更有效地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

  六是围绕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不断增强财政支农工作执行力。十八大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加强思想政治、 党风廉政、干部作风、战线力量等建设,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为做好财政支农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财政支农精神,牢固树立宗 旨意识,积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增强工作执行力。淡薄名利,清正廉洁,努力成为善于为国理财、真正为民服务的优秀农财干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 总体 农业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