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发展我国农作物种业生物技术刻不容缓


 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我国农作物种子产业,争取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众所周知,科技是种业发展最核心、最关键的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2012年“一号文件”将“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如何加快技术进步,直接关系到现代种业建设工作的成败。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实现基因的定向定位转移,在常规技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性状协调改良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对种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种业发展的需求、基础、条件和前景来看,发展农作物种业生物技术刻不容缓。

  一、发展生物技术是提升我国种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业和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相当脆弱,农业生产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我国目前已进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农产品中长期供求形势将更加严峻。为了保障食物的有效供给,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粮食生产只能基本立足于国内,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由于受到土地、水资源等约束,增加产量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这就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在诸多的农业技术中,优良品种的应用对农业增产贡献率可达40%以上,因此加快育种技术新的突破和创新,培育新一代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多功能、高附加值等作物新品种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在农作物常规育种方面有较好基础,今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单纯依靠常规技术已无法突破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唯有实现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才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满足当前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新品种培育的需要。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应用还能促进传统农业向医药、化工、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拓展,在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推进现代种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与产业化,是着眼于我国现实和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种业生物技术是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近10多年来,国际种业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2011年全球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1.6亿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2010年为1.217亿公顷)的1.3倍,比上年增长8%;总产值超过1700亿美元。与转基因作物推广之初的1996年相比,增产94倍;16年累计种植面积11.6亿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9.5倍。转基因作物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增产增收和生态效益之显著,堪称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奇迹。目前,全世界75%的大豆、82%的棉花、32%的玉米、26%的油菜种植的是转基因品种。除美国继续独占鳌头外,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农业大国,通过积极引进、发展种业生物技术,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向以我国为主要目标之一的国际市场大量出口经过生物技术改良的农产品,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欧盟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保守态度明显松动,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等6国批准种植转Bt基因抗虫玉米,2011年Bt玉米面积达11.45万公顷,比2010年大幅增长了26%。2011年12月1日,日本批准美国脱毒番木瓜作为新鲜水果/食品上市销售。以上信息充分说明生物技术已成为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其扩大应用已势不可挡。此外,从中更应看到不少国家已将推进生物技术应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国家战略和重要举措,农业结构、产业布局、耕作制度、生产经营体系等正在发生一系列变革,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农业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增强。例如,美国2011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还不到2%,而农产品净收入增加接近20%。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生物技术 种子 玉米 大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