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一般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预测:也就在小麦收获前几天,采取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测算办法。第二次是在实际收获时。但现实的情况是,第二次的测算很大程度上依靠逐级上报的数字汇总。
以栾川县石庙乡为例,今年小麦收获后,村委会主任根据水浇地面积多少,不能灌溉的面积多少,进行估算后将产量报送给乡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会将数据往上逐级报送。
不过记者接触的一些乡村干部认为,各个乡镇会要求村干部上报麦收情况,但这也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因为村里的收成很多时候是村干部不了解的,更多的是“估算”。
但粮食产量数据似乎不是固定的,可随意变动。记者查阅到栾川县农业局在6月11日报送到县政府的数据是:全县夏粮总产可达2500万公斤,平均亩产达278公斤。较2011年相比总产增产3.2%,平均单产增加23公斤/亩,增产9%。
河南商丘市农业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在夏粮收割前,上边都有个基调。每年一次例行的农业动员会,主题就是稳定种植面积,加强田间管理,基调是保稳定、保增长。”
商丘市统计局农业调查队队长贾祖贫告诉记者,“地市一级的数据应该在6月底出来,上报到省统计局审核,在接到省统计局的反馈以前,还不能对外发布。”
江苏涟水县农委一位副主任也对记者表示,统计局负责统计的确切的产量要等到年底才能出来。
――旱情声声紧,抗旱热情少。今年夏种时节,鄂豫皖等粮食主产区遭遇持续干旱。在安徽北部的小麦主产区,刚刚收获完的麦地因为一个多月久旱无雨,夏种受阻,不少地方进度低于常年水平。在湖北北部和河南,干旱也导致水稻秧苗栽插受阻、部分耕地无法播种、秋作物难出苗等。
然而,一些主产区田野上,收割完的麦茬地仍然空置着,仿佛冬闲地一般。在安徽五河县双忠庙镇三周村,村民朱彩霞农忙时节还躺在家里睡午觉,因为干旱缺水,她家8亩地只种了1亩地水稻,其他3亩水稻田和4亩旱地仍然空着。
在她家的旱地里,记者看到,土地已经干裂,地里的麦茬也被烤得焦脆,轻轻一折便断了。朱彩霞说,连续一个月没下雨,地里干得连犁地的机子都刨不动。“抗旱打水成本太高,如果到6月底不下雨,这几亩地就放在那不种了。我家六口人,靠这几亩地养不活。”
采访中,鄂豫皖等多地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今年夏种时节虽然旱情较为严重,但农民表现出的抗旱热情却大不如以往。大量劳动力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回家抗旱。农民反映,每小时抗旱浇水需大约35元投入,每亩抗旱浇水需要5到6个小时。这样的高成本使得农民即使眼看着干旱一天天延误农时,也不愿意投入抗旱。
“三笔账”折射种粮日益“副业化”
无论是折价卖粮,还是抗旱热情低,这些“怪事”背后透露出的是农民符合逻辑的“精明”选择。采访中,几地农民给记者算了“三笔账”,由于种粮收益持续走低,农民种粮日渐“副业化”。
粮价账:郑海龙告诉记者,今年他的麦子卖给个体商贩,每斤0.95元,水分、杂质要求宽松;粮站收购价是三等1.02元,水分、杂质要求严格。以一亩地收700斤小麦计算,卖给个体粮贩虽然少收益近50元,但省事省工,十分划算。
“达到粮站的要求,我至少要花四五天时间对新粮翻晒、烘干、去杂。这四五天就算一天打工只挣80元,也能挣三四百元。比起来粮价损失是小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7-03/5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