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中国入世后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从资源角度观察的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农产品的潜在竞争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和市场优势,还需作出艰苦的努力,包括农产品品质、营销战略、企业经营经验、运输和流通成本、企业信用等。资源优势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因素,但从 短期来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更多地体现为市场竞争优势。比如,2001年美国硬红冬麦在中国南方销区市场的批发价高于河南优质小麦的价格,目前约高出 160-190元/吨。但目前国产小麦绝大多数都是三等普通小麦,在质量等级上与美国小麦差距较大,因此价格实际上不具可比性。所以,相对国产麦而言,美 国小麦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那么执行世贸组织承诺、开放国内市场,究竟对中国农产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国际竞争角度可将农产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按 照敏感度排序为大豆、植物油、玉米、棉花、食糖等。另外一类为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肉类、蔬果、水果、加工食品等。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执行世贸组 织承诺对敏感性农产品将带来不利影响,但有利于竞争性农产品的出口(表2)。

  无论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还是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果对其市场竞争要素做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执行世贸组织承诺会使中国农产品面对巨大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

  粮食:把粮食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分析,特别令人关注。粮食被认为是所有农产品中对市场开放最为敏感的产品。中国承诺取消粮食进口的非关税限制措 施,今后对粮食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中国承诺的粮食(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2002年为1830万吨,占商品量的13%,2004年达2216万吨, 占商品量15%。2004年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分别相当于其商品量的27%、12%和10%。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包括将豆油配额折成大 豆),今年的粮食配额达3349万吨,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7.4%。2004年达4107万吨,占9.1%(不包括用单一关税管理的大豆进口,2001年 中国大豆实际进口1400万吨)。如果这些粮食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对国内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有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总水平。今年粮食进口配额占国 内粮食总产量的7.4%,2004年达9%以上,已经超出1996年中国关于进口粮不超过国内产量5%的判断。这要求我们重新评估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安全政 策。第二,将影响到粮食主产省粮农的生计。第三,进口粮食极有可能挤占东部主销区腾出的市场空间,使中部主产区增加粮食销售困难和库存压力,对中国农业区 域布局调整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利。具体分析来看,形势也十分严峻。

  小麦:国外小麦将在数量、质量、价格和疫病传播等方面,对中国小麦生产构成压力。与外国小麦相比,中国商品小麦质量普遍较差,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进口小麦的竞争优势明显。

  玉米:中国承诺的玉米关税配额量较大,且国营贸易管理比例逐年减少,加之今后不能采取出口补贴措施,因此,今后国内玉米将面临较大压力。目前的 主要问题是,玉米生产成本较高;玉米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玉米价格没有优势,使中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能力。

  大豆:与美国、巴西及阿根廷比较,中国大豆单产低、种植规模小、成本高;含油率不高,与国外相差2-3%;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大豆流通渠道不 畅、供货不稳定,履约率差,使大豆加工企业无法建立国产大豆稳定的供货渠道。大豆进口实行单一低关税管理,且进口调控手段受限,意味着大豆进口将继续对国 产大豆的市场扩张构成压力。

  植物油:中国承诺的过渡期内豆油及其他植物油关税配额量较大,而且将在2006年全面开放市场,如果管理不当,其冲击将极其严重:一是国内大豆 压榨企业将受到严峻挑战,面临全线停工、关闭的危险。二是由于压榨企业受到影响,国内豆粕生产也将受到冲击,届时中国不得不通过进口来解决豆粕需求,而进 口豆粕实际相当于进口大豆。三是国内大豆生产者将受到比开放大豆市场更为严重的挑战,国产榨油用大豆将完全没有出路。

  肉类产品:肉类是中国出口竞争性产品。中国对牛肉、猪肉及禽肉等产品降税幅度较大,而且对美取消了检验认证限制,进口管理手段受到极大约束。在 市场开放条件下,美国的猪、禽副产品可能会涌入国内市场,对中国禽肉、猪肉等生产及防疫产生严重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肉类产品具有成本和价格优 势,具有出口潜力,但由于在品质等问题,影响了竞争力的提高,限制了中国肉类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大豆 小麦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