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菜篮子牵动总理心。在前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并提出 “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这意味着上海社区钟点菜市和北京周末菜市等模式有望进一步推广。
对于“卖难买贵”的主要原因,国务院会议明确指出是“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也就是市场与产地之间“距离”被人为拉长了,农民与消费者承担了过高的流通成本。不说收菜贩、各级批发商和城市销售摊点的层层加码,数据显示我国果蔬流通腐损率高达20%至30%,1斤蔬菜从地里到菜篮子,半路上就烂掉二三两,流通效率这么低,最终消费价格能不高吗?
怎样缩短这一“距离”、减少中间环节,还得靠政府扶一把。比如上海的社区钟点菜市,通过社区提供场地、生产方直销模式减少销售成本,返利给消费者。每次社区菜市开张期间,总会引来众多市民争相采购。这么好的菜市如果天天开,每个社区都开,那该多好?可是据业内人士计算,按照目前销售价格,进社区的直销企业即使不亏本也只能“保本”,如果没有政府在物流、人工等成本上给予适当补贴、进行扶持,规模有限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很难长期坚持下去,所以社区菜市只能定期为之。在供应品种上,由于场地等限制,社区菜市也无法销售肉禽鱼等鲜活副食品,不能完全满足市民买菜需求。而且从整个上海来看,目前有近千家菜市场,近年来大力建设的标准化菜场覆盖率近80%,而开通了社区钟点菜市的社区刚刚接近180处。所以社区菜市或周末菜市是菜市场未覆盖区域和人口密集区的重要供应补充,但市民日常买菜需求主要还得靠常设菜市场。
社区菜市离不开政府扶持,每天开门的菜市场就更需要政府撑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把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定位于“公益性”,纳入到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内容中,过去我们常听到的市长亲自抓“菜篮子”工程,再一次出现在中央要求里,并提出“切实提高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自给率”。上海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在今年公布的《标准化菜市场管理办法》中明确了今后要以国有菜场为主导;通过“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场社对接”、增发蔬菜运输车辆牌照等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输成本;不断扩大郊县蔬菜供应基地面积,把地产蔬菜占全市蔬菜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55%,大大超过全国城市30%左右的平均水平。
本地蔬菜多了,运输价格也就便宜了。国有菜场多了,不仅管理规范、卫生整洁,还能够通过政府补贴减免摊位费。随着城市菜市场回归公益属性,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投入政府资源,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的民生问题不难。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投入这一块。以长宁区为例,为了推行平价蔬菜进菜场,该区三年内将在补贴定点企业的摊位费、回购回租私营菜场等软硬件上投入2500万元。如果各级政府都舍得掏钱来建“公益性”市场,舍得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马大嫂们会重新找到装满菜篮子的底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0-10/5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