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谁来管


    “碰上今年的大旱,要没有渠里的水及时给庄稼浇上,恐怕绝收都有可能。”记者近日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李嘴村见到村民张登文,他从前可没少跟“水”着急,每当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家家户户都盼着渠里的水先浇到自家地里,人人争水就只能“谁方便,谁先用”,往往上游的田已经浇了两遍,下游还不见有水来。张登文回忆,从前为了等水,他甚至要熬大半夜,而且渠里的杂草、垃圾也没人管,堵了渠就会影响来水。

  如今,除了有镇罗水利工作站的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负责村一级的水量分配问题,对村里的农田水利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巡护,还有村里的农民用水协会,有计划地协调村民轮灌,并对渠道进行日常维护。张登文的切身感受是,现在渠道有人管、用水矛盾有人调解,用水更方便,邻里矛盾更少了。

  与在李嘴村见到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到位,田间“毛细血管”通畅的情况不同,记者观察到,在全国不少地方虽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但由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管理的薄弱问题影响到农田水利作用的发挥。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直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一在建设,一在管理。建设问题显而易见,管理问题更不容忽视。

  在我国,对灌区的管理机构只设到支渠一级,斗渠以下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位于灌区渠系的末梢。过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一直隶属于社队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改变了原来社队集体与农户的关系,农田水利的公益性碰到了家庭生产经营的个体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出现主体缺位的问题,“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据调查,目前全国仅有61.1%的乡镇设有水利站,一些乡镇只设1至2名水利员,有的既无水利站也无水利员,已有水利站四分之一靠自收自支,经费没有保障。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到底该由谁来管?

  这个问题当前已经引起重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不仅明确要求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同时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

  何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认为,这是为基层水利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各种组织与机构形成的有机整体,不是某一个组织或者某几个机构的代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至少应包括“三驾马车”。

  第一驾马车是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它是以小流域、区域或乡镇为单元设置,作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是国家基层水利单位。主要承担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

  第二驾马车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它是按照一定章程,由受益农户自愿组成,自我服务的民间合作组织,是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公共性与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农民群众自主兴办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社会团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主要负责受益区内水量分配、水费收取、水事纠纷调解,末级渠系的建设与管护等。

  第三驾马车则是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如抗旱服务队、喷灌微灌设施维修队等。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一般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

  李国英强调,“这三驾马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互相支撑,互不替代。”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三驾马车”为基本框架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还会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破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上“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应该说,我国在构建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三驾马车”的过程中需面对不少问题,如有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除抗旱服务队经过几年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外,其他队伍还需探索等。只有明确基层水利服务的公益性质,切实理顺管理体制,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能力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制订扶持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发展的相关政策,才会切实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利基础设施 斗渠 支渠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