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城区功能,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围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50 万人”的“双五十”发展目标,潢川县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产业向城镇转移集聚,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是加快“三区”对接发展。以京九大道两侧、潢河两岸为重点,规划建设城市拓展区,推进潢川、光山两县城区对接发展。以潢河治理和京九大道、工业大道为主线,加快中心城区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三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互动,拓展城市空间,增强承载能力。二是打造“水城花乡、秀美潢川”城市名片。潢川因小潢河而得名,因花木而闻名。城区一水中流,两城对峙。该县充分彰显这一优势,围绕“水城花乡,秀美潢川”这一定位,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近年来,以小潢河为轴线,每年都排出一批城建重点工程,以水兴城,以水丽城。特别是结合小潢河整治,组织实施了沿岸一期、二期治理工程,现正在推进三期治理工程,形成了城区中心景观带,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三是重点建设特色小城镇。按照“特色突出、功能协调、布局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建设特色城镇。如双柳树镇围绕建设“10平方公里城区和8万人规模”的发展目标,充分挖掘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投资1亿元实施白露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利用区位和悠久的商贸传统优势,建设占地1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区和6个专业市场,打造商贸重镇;结合白露河治理,在镇区周围建设4个5000人以上的新型农民社区,着力打造新型城镇,使之成为居住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小城市。
(四)加快新型社区建设,破解新型城镇化瓶颈约束。借助河南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平台,潢川县针对“钱从哪来,人往哪去,地从哪出”的难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大胆探索,取得了突破。一是推进“四个置换”。定城办事处桃园村,以桃园康居新区为试点,积极探索用土地换社保、换就业、换住房、换固定收益的新模式,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总投资9000多万元、容纳800户,集商业大街、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农民安置小区于一体的新型社区。从实践看,“四个置换”很好地解决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建设用地难、筹措资金难、基础设施配套难等问题,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征地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就业无出路、生计没着落、拆迁安置难的状况,加快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步伐。二是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按照“加快确权颁证、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新型金融组织”的思路,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培育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先后成立了福德小额贷款公司、市商业银行潢川支行、珠江村镇银行以及24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如爱国村率先成立全市第一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入股资金2000多万元,贷出1260万元,有效支持了新型社区建设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发展,缓解了建设资金约束。
3
启示和思考
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而发展现代农业
(一)农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传统农区,潢川县的工业化水平一直不高, 2010年该县二、三产业占比为69.4%,比2005年提高4.8个百分点,但是这一水平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4个百分点,其中二产占比低21.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传统农区也迎来工业化发展黄金时期,尤其是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后发地区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但是由于产业基础薄弱,配套能力差,再加上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传统农区很难通过“植入”式发展再造沿海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辉煌。实际上,传统农区一般农业基础都比较好,尤其当农业结构是建立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上时,农业的比较优势就格外明显。传统农区依据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的路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一是基础稳固,具有原料优势;二是易于围绕主导产品的运销加工形成产业集群;三是避免了“植入”式发展中外来企业水土不服问题;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这种延伸式发展并不排斥“植入式”增长,可以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定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潢川县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围绕樱桃谷鸭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若干产业链,同时该县利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市场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从物理性转化向化学性加工的跨越,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了产业升级,演绎出了农区工业化的辉煌篇章。这一发展模式不仅顺利启动农区工业化,而且随着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优势不断凸显,呈现出了经济加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的良好势头,对加快农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9-15/55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