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
近年来,潢川县委县政府以建设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工农对接、互动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发展要素向城区、中心城镇和新型社区流动,率先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对我省传统农区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示范意义。
1
背景与思路
作为传统农业县的潢川,选择走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区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路,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
(一)基本情况。潢川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中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水。全县总人口85.8万人,土地面积16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万亩。全县辖17个乡镇、4个办事处,287个行政村。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21.7亿元;粮食总产量13.2亿斤,工业增加值36.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6元,城镇化率达41%,县域经济呈现出“三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背景起因。潢川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传统农业县、经济欠发达县、矿产资源匮乏县相叠加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占比为30.6%,农村人口占比为59%,“三农”问题一直是潢川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并要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传统农区列为限制开发地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要走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就决定着潢川的发展必须围绕“农”字做文章,在农业发展上找出路。同时潢川作为经济欠发达县、矿产资源匮乏县,第二产业占比为36.1%,工业化过程尚未充分展开,重化工项目难以布局。这又决定了潢川必须选择走一条轻型工业化道路,来完成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而潢川具有的农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便捷的优势,为轻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赖以凭借的发展条件。因此,潢川立足自身优势,把农业资源与加工业有机耦合在一起,走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区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内生性发展之路,既是主动应对发展背景基础“逼迫”的审慎选择,又是充分发挥自身发展条件“利好”的必然结果。
(三)思路选择。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历届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这一县情,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围绕工农对接、产城融合谋划发展思路。一是从农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出发,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文章,做大做强“龙型经济”。按照“强龙头、建基地、拉链条、带农户、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在全国、全省较早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华英模式”,形成了花木、中华鳖、生猪、羽毛、水产品及粮油加工等六大特色经济板块,涌现出华英集团、黄国粮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构建起产加销一体化的食品工业体系,实现了由企业到产业、由特色到板块、由集中到集群的战略转变,很好地实现了工农对接。这种对接不仅改变了潢川工业基础薄弱的旧有面貌,又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形成工农良性互动、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二是依托潢川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步伐,促进产业集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城镇的吸引力。按照“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产城融合、相互促进,合理布局”的发展要求,实施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城市拓展区“三区”联动、组团式发展,加快“潢光一体化”进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提高品位,打造特色中心镇,形成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地。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通过上述努力,拉大了中心县城的框架,涌现出了双柳树等一批中心城镇,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集聚了发展要素,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2
做法与成效
以品牌创建做强龙头企业,通过土地向特色产业流转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型社区建设破解新型城镇化瓶颈约束
(一)实施龙头带动,强化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围绕把潢川建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食品工业强县的目标,根据产业集约发展新趋势和龙头企业提升发展新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靠园区集聚壮大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食品工业优化升级。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争取扶持资金、上市融资、招商引资、实施回归工程等途径,引导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集中,发展壮大华英集团、黄国粮业、豫鸣畜牧、开元花卉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6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二是推进企业集聚发展。按照“项目支撑、集群发展”的思路,在城区西部依托华英集团高起点规划建设了10.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引导华英集团、宝树水产、甾体生物等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目前,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4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产值的70%以上。六大特色支柱产业除花木产业外,有五大产业龙头聚集在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在城区东部规划建设了以物流业为主的开发区,吸引中储粮、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在潢川设立直属库,集聚物流企业80多家,形成了区域性的粮食、煤炭、油气、建筑建材、仓储贸易中心。一东一西两大产业集聚区,成为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城市发展的增长极。三是拉长产业链条。依托特色产业和龙头带动,打造了樱桃谷鸭、花木、生猪、羽毛、水产品及粮油加工等六大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如华英集团围绕樱桃谷鸭,形成了集孵化、养殖、饲料、屠宰、熟食制品、羽绒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开发鸭血提取血红素、蛋白粉、生物复合肥等高端项目。黄国粮业围绕粮食加工,形成了精制米、水磨糯米粉、稻壳发电的产业链条,正在向糯米淀粉多肽等终端产品延伸。目前,六大产业链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90%,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格局。四是加强品牌创建。坚持靠领先创品牌、靠标准创品牌、靠市场创品牌、靠生态创品牌,打响华英鸭、光州黄鳖、潢川金桂、黄国水磨糯米粉、忠兴饼干专用粉、光州名茶等系列名牌产品。华英集团拥有国家级鸭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英鸭产业研发所,开发出多项核心技术,一直在技术上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黄国粮业自主研制的产品,已成为省级地方标准,糯米粉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0%以上。目前,在华英集团、黄国粮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潢川已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食品工业占全县工业增加值和外贸出口总额的80%以上,直接吸纳劳动力16万人,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荣获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
(二)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支撑。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和服务体系支撑,促进农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形成特色农业基地。一是彰显特色。根据龙头企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一批集中连片、布局合理、独具特色的专业乡、专业村,形成了六大特色农业板块,成为企业生产的“原料车间”。目前,潢川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樱桃谷鸭养殖基地、全国花木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闻名的生态甲鱼养殖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猪供港基地、羽毛饰品和水产品出口基地,六大特色产业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二是流转土地。在信阳市率先建立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所、村有网点”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加快土地向特色产业、高效农业流转。全县流转土地73.3万亩,建成了1个万亩花木精品园种植基地、11个千亩高效农业生产基地、200个华英养殖小区,初步实现了特色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三是拉长链条。以万亩花木精品园建设为核心,以100多家有资质的园林公司为支点,推动花木产业由单一种植向集展销、餐饮、生态、休闲于一体转变,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效益。四是健全服务。全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86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茶叶、花木、甲鱼、华英鸭和农机“5类10家”联合社及总社,显著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目前社员占全县总农户数的43%。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全省首批建成并启用10个乡镇农技区域站,为农民提供农技推广、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治、农业标准化生产、农村沼气、农民培训等服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提升城区功能,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围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50 万人”的“双五十”发展目标,潢川县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产业向城镇转移集聚,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是加快“三区”对接发展。以京九大道两侧、潢河两岸为重点,规划建设城市拓展区,推进潢川、光山两县城区对接发展。以潢河治理和京九大道、工业大道为主线,加快中心城区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三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互动,拓展城市空间,增强承载能力。二是打造“水城花乡、秀美潢川”城市名片。潢川因小潢河而得名,因花木而闻名。城区一水中流,两城对峙。该县充分彰显这一优势,围绕“水城花乡,秀美潢川”这一定位,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近年来,以小潢河为轴线,每年都排出一批城建重点工程,以水兴城,以水丽城。特别是结合小潢河整治,组织实施了沿岸一期、二期治理工程,现正在推进三期治理工程,形成了城区中心景观带,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三是重点建设特色小城镇。按照“特色突出、功能协调、布局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建设特色城镇。如双柳树镇围绕建设“10平方公里城区和8万人规模”的发展目标,充分挖掘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投资1亿元实施白露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利用区位和悠久的商贸传统优势,建设占地1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区和6个专业市场,打造商贸重镇;结合白露河治理,在镇区周围建设4个5000人以上的新型农民社区,着力打造新型城镇,使之成为居住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小城市。
(四)加快新型社区建设,破解新型城镇化瓶颈约束。借助河南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平台,潢川县针对“钱从哪来,人往哪去,地从哪出”的难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大胆探索,取得了突破。一是推进“四个置换”。定城办事处桃园村,以桃园康居新区为试点,积极探索用土地换社保、换就业、换住房、换固定收益的新模式,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总投资9000多万元、容纳800户,集商业大街、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农民安置小区于一体的新型社区。从实践看,“四个置换”很好地解决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建设用地难、筹措资金难、基础设施配套难等问题,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征地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就业无出路、生计没着落、拆迁安置难的状况,加快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步伐。二是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按照“加快确权颁证、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新型金融组织”的思路,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培育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先后成立了福德小额贷款公司、市商业银行潢川支行、珠江村镇银行以及24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如爱国村率先成立全市第一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入股资金2000多万元,贷出1260万元,有效支持了新型社区建设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发展,缓解了建设资金约束。
3
启示和思考
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而发展现代农业
(一)农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传统农区,潢川县的工业化水平一直不高, 2010年该县二、三产业占比为69.4%,比2005年提高4.8个百分点,但是这一水平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4个百分点,其中二产占比低21.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传统农区也迎来工业化发展黄金时期,尤其是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后发地区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但是由于产业基础薄弱,配套能力差,再加上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传统农区很难通过“植入”式发展再造沿海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辉煌。实际上,传统农区一般农业基础都比较好,尤其当农业结构是建立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上时,农业的比较优势就格外明显。传统农区依据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的路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一是基础稳固,具有原料优势;二是易于围绕主导产品的运销加工形成产业集群;三是避免了“植入”式发展中外来企业水土不服问题;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这种延伸式发展并不排斥“植入式”增长,可以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定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潢川县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围绕樱桃谷鸭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若干产业链,同时该县利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市场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从物理性转化向化学性加工的跨越,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了产业升级,演绎出了农区工业化的辉煌篇章。这一发展模式不仅顺利启动农区工业化,而且随着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优势不断凸显,呈现出了经济加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的良好势头,对加快农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