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6月起,辽宁省朝阳市强力推进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截至2011年5月末,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达106万亩,实现户均一栋棚目标,设施农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给朝阳农村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不仅实现了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更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区域化布局、机械化建设、标准化栽培、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而脱贫致富。这项工程由此也被广大农民称之为“建在咱农民心坎上的惠民工程”。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朝阳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以及省直机关和相关部门全力以赴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场攻坚战,而打好打胜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攻坚战的关键:一个是因地制宜;一个是政府引导;还有一个就是农民自愿。
――摘自记者对朝阳市王明玉市长的采访实录
攻坚关键词之一:因地制宜
在朝阳农村,曾经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年年干旱年年抗,年年抗旱年年穷。”
朝阳市拥有247万农业人口,而耕地却只有600万亩。加之十年九旱,而且降雨分布又极为不均衡,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脆弱。2009年,朝阳就曾因遭受历史罕见旱灾,三分之一以上耕地绝收。不利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粮食产量波动大,农民收入低、增收难。然而,朝阳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交通便利,积温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通透性好等等。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王明玉市长告诉记者,多年来,辽宁省和朝阳市历届各级党委政府就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曾经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推行人均一亩水浇地建设、发展果业生产等多方探讨和实践,都因干旱缺水而事倍功半。实践证明,解决朝阳干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设施农业。
据王明玉市长介绍,朝阳的设施农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1年总量小、水平低的自然发展阶段;1992年至2000年面积扩大近24倍的规模迅速扩张阶段;2001年至现在品种优化、结构合理的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发展模式,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正是有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促成了省委、省政府在经过几次调研以后,最终决定投资10亿元资金,因地制宜,推进朝阳新增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
2010年6月6日,朝阳市召开了深入实施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动员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陈政高省长明确指出,朝阳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条件充足,时机成熟,希望朝阳市紧紧咬住既定目标不放松,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和真抓实干的精神,确保全面完成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任务,造福朝阳人民。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由此正式拉开序幕,朝阳农民世世代代靠天吃饭的日子终于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攻坚关键词之二:政府引导
在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黄酒馆村,记者走进当地村民黄卫国的蔬菜大棚。种植蔬菜多年的黄卫国,有着丰富的种植棚菜经验,然而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造成温室大棚倒塌,让他损失惨重,心灰意冷。2010年,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当地政府领导亲自找到黄卫国,希望他能带头发展棚菜种植。老黄开始还有点打怵,可政府新出台的各种优惠扶植政策,却让他消除了疑虑。老黄当即决定在村里租地380亩,通过信用社贷款,建起了300栋大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政府不仅给咱补贴和补助,解决资金和销路问题,还帮咱提高大棚的建筑质量。有政府给咱领路、撑腰,就算再来几场暴风雪,咱也用不着担惊受怕了……”
自2010年至今,朝阳各地纷纷进一步加大就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市里建立了包扶和督查工作制度,由10位市委常委分别联系指导7个县(市)区设施农业建设,同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建设保障、督导推进、宣传动员、综合协调四个设施农业建设推进组。市政府抽调纪检委、组织部、政法委、农委等部门的骨干人员组成7个督查推进组,不间断地对各县(市)区建设完成情况进行实地核实和督查推进。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朝阳市推进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考评奖惩办法》、《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考核评价办法》,明确多项考核举措和奖惩办法,并逐一兑现实施。政府的积极引导,给更多像黄卫国这样的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8-19/5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