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利农庄近期的几个举动,正在逐渐勾勒出这个有机蔬菜品牌商的下一步发展路径。
8月12日,多利农庄与上海崇明县人民政府签约,将在崇明打造一个占地1620亩的全国首家都市低碳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多利农庄还宣布将在浙江省湖州市开发建设3000亩有机农业基地,包括2000亩种植基地和1000亩养殖基地。
就在此次签约的两天前,多利农庄还与国泰君安证券有限公司签署了上市服务融资协议。公司目前正在洽谈第二轮融资,有望在9月完成。
与资本的结合,正在让多利农庄董事长张同贵一步步扩张着自己的有机蔬菜版图,而资本对利润回报的要求,也迫使多利农庄必须迅速将商业模式复制到更大的地区范围。
商业模式难复制
张同贵有一份开疆拓土的规划。
除了目前的浦东大团镇、上海崇明县和浙江湖州,张同贵的眼光已经瞄准了四川、云南、福建等多个中国各地。而北京正是下一个确定的目标,张同贵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多利农庄下半年计划进入北京市场,建设体验基地和生产基地共2600亩。多利农庄总经理郭海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现在四川、云南等地的基地尚未最终敲定,但年底前肯定可以实现万亩的规模,且都采用直营方式。
随着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地逐渐成形,张同贵最终将构建起一个超万亩的有机蔬菜基地。
不过,多利在规模上大举扩张的同时,但对目标市场的判断仍然还是京沪两地。即使是分布在其他地区的基地,产出的产品也将会通过冷链运输到上海、北京。“如果能做好这两个市场,就完全能够满足多利农庄未来5~8年商业规划了。”郭海说。
从理论上讲,有机蔬菜的潜在市场很大。比如上海2000多万人,700万户家庭,只要有1%的比例经常性使用有机蔬菜,就是7万个家庭。而多利农庄现在只有7000个包括家庭和企业在内的会员,这就意味着未来可能还有10倍的增长空间。如果有机食品的消费种类还能够从蔬菜扩大到鸡蛋、肉禽甚至其他衍生品,潜在市场就更加不可想象。
但空白的市场并不意味着谁都能进入分一杯羹。
资金就是第一个门槛。
由于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土、水等环境质量必须通过3年的监测并达标,而且从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需2年以上的转换期,因此感觉上成本不高的有机蔬菜种植,实际上恰恰是一个“烧钱”的产业。仅资金一项,就足以让这个商业模式难以在众多中小企业中复制。
就以多利农庄位于浦东的1750亩基地为例,迄今为止投入已经达到了2.5亿元。而据张同贵透露,多利农庄的崇明基地总投资预计也将达到2.5亿元,项目建设周期约2年,建成后年产有机蔬菜将达500万公斤。
目前尚不清楚多利到年底的“万亩”有机蔬菜基地计划共将投入多少资金。郭海告诉本报记者,因为农业的投入回收和工业差别很大,因此对于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的操作,采用的方法就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郭海说,虽然有机农业前期投入很厉害,但一旦开始运营后,只要适销对路,成本就会迅速摊薄。比如多利农庄的浦东基地,虽然2005到2008年基本没有收入,都是亏损的,但2009年商业化运作之后,已经实现了盈利。“借鉴浦东基地的经验,以后的这些基地还是会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希望尽早实现商业销售。”郭海说。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多利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也担当了显要角色。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称,多利农庄前后总共投资的2.5亿中,当地政府资金支持至少占了一半多,达1.3亿。比如2006年、2007年两年间,浦东基地所在地大团镇先后给多利农庄蔬菜大棚补贴费达6000万元,育苗基地费约3000万元。2010年大团镇政府对多利农庄的资金支持则占到当年农庄资本投入的70%,达1225万元。
湖州市吴兴区政府副区长宋建方也告诉本报记者,多利农庄在湖州的基地,政府方面会负责周边道路、防洪设施、农田改造、排灌设施等的改善,大约每亩成本1万元。
在湖州市地方官员看来,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因为多利农庄在湖州的基地还会不断扩大。同时,通过引入多利农庄这个有机蔬菜的品牌企业,也可以为当地招来更多的相关企业,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资本埋伏
向来嗅觉灵敏的资本,早就注意到了近年来这一新兴商业模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8-17/5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