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当了15年教师的人日前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这个时代寒门难出贵子!”发帖教师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该帖在网上点击率已有40多万次。(8月8日《长江商报》)
在师资方面,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让寒门子弟承受着不公平。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资源的匮乏、教师生存环境的恶劣,让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孩子,站到了比城里孩子低得多的起跑线上。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提供的数字显示,艰苦地区有92.5%的校长反映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流失,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报告》分析这些教师流失的原因是,“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
即便寒门子弟埋头苦读,大学之门也并非向他们公平地敞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收费改革,到1996年左右并轨时,全国平均收费标准年均约为500元,但到2005年时,收费即飙升到5000元左右,10年涨了10倍。近几年涨幅渐缓,但每年上万元学费的大学屡见不鲜,对穷苦家庭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进入北大、清华,“寒门贵子”会愈加显现出其励志功用,而如今非重点中学的学子想进入这样的名校也非易事。比如,全国那么多中学,为什么只有少数重点中学才有推荐资格?校长实名推荐的理由,为何出现大量类似“综合成绩优秀”这样的笼统用语?
对“寒门出贵子”最直白的理解是,“越穷的人家越容易出人才”。这个观点强调的是穷人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份,懂得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用感性的角度理解,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理性一些看,它却不符合常识。什么是常识?在努力程度近似、智慧相同的条件下,名师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贵子”的几率,显然要大于穷困学生。穷困学生惟一的“武器”,是借助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实现翻身,但这个“武器”,在他们接受基础教育时就被打折了。
“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这个现实背后,隐藏着多少寒门子弟的无奈、悲观与失望。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展开了实力悬殊的闯关,但从求学到升学,从毕业到就职,中间无数道关口,任何一道都可能让他们梦碎。在这个背景下,就不难明白,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有着多么沉甸甸的分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8-10/5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