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名声在外,农民就业不愁


  时下,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一面是企业频现用工荒、一面是农民转移就业难的情况却同时存在。如何让农村富余劳动力顺畅转移,在就业中增加收入,实现自身价值,云南培育劳务品牌的做法给人启发。

  ――编者

  “村村寨寨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7月18日下午,滇池西岸的云南民族村佤族寨,一群身着红黑相间传统服装的年轻演员们,齐声唱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引来围观游客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台上的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佤族农民。离开了祖辈耕种的土地,如今的他们作为民间艺人活跃在旅游景点、民俗餐厅,成为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特色品牌。

  眼下,与“佤族艺人”齐名的“镇雄保安”、“临沧保姆”、“鹤庆银匠”、“宣威建工”等劳务品牌,都已成为当地最亮丽的“名片”。2010年,云南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930元,比上年增加245元,增幅达35.8%。

  品牌劳务走俏,常常花钱雇不到人

  “我只要临沧保姆,她们人朴实,吃苦耐劳,又肯学。”7月19日,在昆明市盘龙区政民社区家政服务站,60岁的王阿姨刚刚挑中一位来自临沧市云县的小保姆,心满意足地对记者说,“几年前用过一个保姆,是临沧的。我孩子经常加班,不管多晚回来,她都起来给做夜宵。所以今天,我特地花了54块钱打车过来,就想再找一个临沧保姆。”

  政民社区家政服务站负责人李发昆说:“每天接到的咨询电话中,至少有一半是要找临沧保姆的。与服务站有联系的1000多名保姆中,临沧保姆占了六成多,但仍然经常供不应求,花钱雇不到人已成家常便饭。”

  同样“花钱雇不到人”的场景也发生在佤族艺人身上。“人是越来越难招了。”云南民族村副总经理张立明说,“随着‘佤族艺人’的名气越来越大,形象、技能好一点的艺人很容易被沿海地区的景区高薪挖走。”

  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拱撒村村民田三木者,在2007年进入云南民族村佤族寨表演,如今已做到领班。“2004年一家私营艺术团的负责人找了我好几次,还亲自跑到我们村里去,我才答应去他那儿表演的。现在,有的地方给我开价月工资4000块,让我带一班人过去呢。”田三木者说。

  “去年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6万人;今年上半年,又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6万人。就业市场非常红火。”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告诉记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云南下大力气培育的劳务品牌显现成效。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雕木工”很出名,剑川县狮河村男女老少搞木雕,去年木雕产值达1.4亿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以上;已有1000多年银饰加工史的鹤庆县新华民族村,有1108户从事银饰加工,带动1.2万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如今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省区,均能见到“鹤庆银匠”的身影。

  因地制宜培训,进城务工不再“原生态”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部名叫《五朵金花》的电影,让云南大理家喻户晓。50多年过去了,“金花”品牌在一群农村妇女身上有了新的延续。

  40岁的雷秀芬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刚离开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下庄镇老家时,她还是个只会种地的农家妇,全家6口人守着3亩地,“除去肥料钱,每个月人均收入也就两三百块钱。”而如今,作为“金花家政”的一员,她的月工资已在1500元左右。

  “我一进城就到家政公司参加了培训,主要教给我们做一名家政服务员的规矩,也教护理老人、病人的简单常识。”雷秀芬觉得,从这样的培训中,既能学到技能,又提升了综合素质。

  “云南的劳务品牌,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非常突出,比如大理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很适合从事家政工作。”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孙海清介绍说,云南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条件,有针对性地加强特色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比如“佤族艺人”的主要输出地――沧源佤族自治县,培训上佤族文化课,学唱佤歌、跳佤舞,使每一名经培训的农民既学到本事,又是佤族文化的传播者。

  培训项目也因地因人倾斜。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胡汉傈说,“石屏县的建筑工匠很多,农民学习建筑技术的需求旺盛,我们就有意识地增加了钢筋工、水泥工等相关的岗位培训,发给相应的上岗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外出务工 土地 农民收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