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粮食生产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冷思考


  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当前,在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作为粮食主产区,能否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尽快缩小工农之间差距,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的繁荣安定,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大局。

  一、制约粮食主产区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

  随着2004年以来中央扶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密集出台,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超常规增产,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也较大幅度地增长。但当前制约粮食主产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仍有很多。

  (一)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民比较效益低。农业是效益低的弱质产业。近年来,粮价虽有提高,但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也大幅提升,对农民增收影响很大。如吉林省,2010年与2006年相比:国产尿素、二铵、氯化钾、复合肥、进口二铵价格分别增长-3.41%、12.59%、36.05%、 19.21%、6.02%,农用柴油价格增长43.76%,地膜、棚膜价格分别增长8.31%、15.93%。各种农业补贴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农业的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占。

  (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单一。如吉林省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同时,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以种粮为主,种植经济作物少,结构单一。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主产区以农业为主,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化进程缓慢,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对一产的拉动反哺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户种植规模小,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弱。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丰、欠年粮食产量波动比较大,农民一年受灾,两年还债,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

  (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粮食主产区以农为主,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慢,制约了农民增收。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限制粮食主产区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16.80,-0.09,-0.53%)加工发展,主要以出售原粮为主,效益低,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增收对策建议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三农问题、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必须全面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科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

  (一)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确保农民政策增收。一要充分利用WTO的“绿箱”、“黄箱”有关规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保护和支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补贴保护制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二要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使农产品价格能够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增加农产品比较收益,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实现产业增收。一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在继续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同时,突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二要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业和多种经营。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要加快推进畜牧业扩能升级、提质增效,抓紧解决基地建设滞后于生产加工、品种改良滞后于市场需求、疫病防控滞后于规模发展等问题。加快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三要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科技水平、产出效益。同时,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系列政策扶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