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食生产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冷思考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5-30  互联网

  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当前,在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作为粮食主产区,能否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尽快缩小工农之间差距,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的繁荣安定,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大局。

  一、制约粮食主产区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

  随着2004年以来中央扶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密集出台,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超常规增产,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也较大幅度地增长。但当前制约粮食主产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仍有很多。

  (一)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民比较效益低。农业是效益低的弱质产业。近年来,粮价虽有提高,但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也大幅提升,对农民增收影响很大。如吉林省,2010年与2006年相比:国产尿素、二铵、氯化钾、复合肥、进口二铵价格分别增长-3.41%、12.59%、36.05%、 19.21%、6.02%,农用柴油价格增长43.76%,地膜、棚膜价格分别增长8.31%、15.93%。各种农业补贴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农业的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占。

  (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单一。如吉林省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同时,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以种粮为主,种植经济作物少,结构单一。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主产区以农业为主,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化进程缓慢,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对一产的拉动反哺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户种植规模小,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弱。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丰、欠年粮食产量波动比较大,农民一年受灾,两年还债,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

  (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粮食主产区以农为主,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慢,制约了农民增收。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限制粮食主产区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16.80,-0.09,-0.53%)加工发展,主要以出售原粮为主,效益低,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增收对策建议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三农问题、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必须全面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科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

  (一)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确保农民政策增收。一要充分利用WTO的“绿箱”、“黄箱”有关规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保护和支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补贴保护制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二要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使农产品价格能够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增加农产品比较收益,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实现产业增收。一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在继续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同时,突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二要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业和多种经营。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要加快推进畜牧业扩能升级、提质增效,抓紧解决基地建设滞后于生产加工、品种改良滞后于市场需求、疫病防控滞后于规模发展等问题。加快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三要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科技水平、产出效益。同时,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系列政策扶持。

  (三)加速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收。要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一批资源配置合理、区域特色鲜明、带动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用政策手段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生产原料、资金、信贷、土地等的支持力度,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合资合作等更密切的利益联结方式,使农民能够分享到产业化经营的收益。

  (四)加大创新力度,实现科技增收。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作物、养殖业的新品种研发;有效控制国外种子产业的冲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水平。二是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三是加快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加快发展世界先进的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

  (五)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多元增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重点提高农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使农民收入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序转移和减少农村人口,相对增加农村人均占有资源的数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直接得到更多实惠。

  (六)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多年来,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牺牲了主产区工业化、城镇化这一利益。国家保障粮食安全要抓住粮食主产区,因此,不能在利益上再让主产区吃亏。要按照主体功能分区的思路,实行差别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支持,有效推进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主产区利益保障机制,销区应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用于主产区的生产、收储补贴。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应按照全国县级财政收支的平均水平,对于低于部分给予转移支付,保障粮食主产区的人均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护和提高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作者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5-30/5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