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6日刊文说,中国部分地区目前出现“菜贱伤农”现象,有评论指出,小农生产模式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增收,寻找由“小农制”到“大农制”之路是当务之急。
文章摘要如下:
不久前还在为蔬菜价格上涨而发愁,中国又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但吊诡的是,虽然大量蔬菜在田间地头的价格低得可怜,中国消费者对菜价跌幅的感受却并不完全同步。不同地区均出现的类似情况,说明中国蔬菜生产成本的很高比例,是形成在流通环节。
这些流通成本,包括了运输过程中所耗去的燃油费、人工费、机械耗损费、农贸市场批发商的卸载费、摊位费、磅秤费;还有最终菜市场的人工费、包装费、工商管理费、卫生费等等,就可能使一棵蔬菜在经过了从地里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后,身价倍涨。
中国研究人员指出,中间环节费用高,菜农与消费者没有太大论价权,结果是菜价上涨,消费者买单;菜价下跌,大部分损失由菜农最终承受,形成“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中国商务部与学界提出各种方法,其中一个眼前的做法就是加强商农合作,促进产销衔接,具体方法即推进“农超对接”,让菜农蔬菜直接进入超市,降低流通成本。
其次,就是确保产销信息对称,拓宽发布渠道,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种植蔬菜,避免跟风。一些评论也主张健全菜农保险机制,并对蔬菜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以及“蔬菜储备制度”,当菜价跌至一定水平时,由政府向菜农收购蔬菜,以防止“菜贱伤农”。
另有长期观察农业问题的专家,强调必须力推农民成立自己的经济组织,以此改变农民在市场议价中的弱势地位。
中国报纸的评论人王世奇的文章称,小农生产模式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增收,寻找由“小农制”到“大农制”之路是当务之急。
也有专家对本报指出,中国农民要推进规模化生产,选择专业与经济发展路线是较可行的出路。
据报道,为稳定蔬菜市场,目前中国商务部正组织指导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优先销售滞销蔬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4-26/53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