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冬季持续干旱,春季又遇低温影响,河北省深州市的麦苗返青较晚,但长势喜人。看到这情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试验站专家魏建伟感到十分欣慰,他说这都是他们在指导农民抢墒播种、适时镇压才达到的效果。目前麦苗已长出六片叶、分蘖三个,亩茎数达到100~120万个。而没有专家指导进行抢墒播种的小麦,多增加了一遍水不说,且苗情较弱,只长出三片叶,还没分蘖,亩茎数只有50~60万个。
专家帮农民抢墒播种
说起抢墒播种,这里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秋季,河北省深州市的玉米收获较往年晚了六七天,当地农民按习惯要等玉米干透了再收获。由于之前当地下了一场雨,土层较湿,按技术要求种小麦讲究的是借墒进行,如果推迟玉米收获不但影响小麦播种,还会造成土地严重失墒,影响小麦出苗。时间紧迫,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试验站以站长陈秀敏为组长,栽培专家李克江、旱农专家王有增、示范推广专家魏建伟等人为成员立即成立了收秋种麦指导小组,分头奔赴深州市各村进行现场指导收秋种麦。在各村,专家根据实际情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要求村干部尽快督促农户抓紧玉米收获,向农民宣传抓紧收获玉米抢种小麦的重要性,并向农机手提出了秸秆粉碎的基本标准,指导农机手做出粉碎样板,由农户监督粉碎质量,保证秸秆及时还田,结果农民十分满意,并积极配合专家把小麦抢墒种到地里。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说,产业体系专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技术专长,在小麦播种、生长及收获前的各个时期下基层,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精心管理,确保小麦产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家及时建议减轻灾害
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自成立以来,专家们将研究工作的重心放在解决大豆产业面临的全局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技术问题上,重点围绕大豆生产可直接采用的成型、简化技术模式展开,并为地方出现大豆问题及时提供对策。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赋说,体系的全体成员高度关注大豆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发现生产中突发性的技术问题,一年向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提交各种建议与措施200多份,为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做出了贡献。
首席科学家韩天赋告诉记者说,去年六七月份黑龙江省发生历史性低温,东北区域专家组深入灾区多次调研,先后整理出《2010年东北地区大豆春播指导意见》、《东北地区大豆备耕情况及春播技术指导意见》等文件上报农业部,并指导当地科学种植大豆取得成效。针对广西5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南宁试验站多次下基层进行实地调查并向广西农业主管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配合广西科技厅到百色地区进行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指导工作,直接向受灾农户免费发放耐旱大豆良种 2000多公斤,发放大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资料2000多份。
专家诊断病情治虫保粮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为使玉米生产获得丰收做了大量的技术服务工作。由于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粗缩病、苗枯病、纹枯病、褐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多种病虫害发生严重,给体系内的植保专家带来艰巨的防治任务。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介绍说:2010年,体系内的植保专家根据各地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分别撰写了《警惕玉米大斑病在2010年大发生》、《玉米矮化病病原鉴定与控制技术研究获得初步结果》、《麦收后及时防治灰飞虱,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等报告,指导各试验站进行玉米病虫害防治。同年夏季,玉米顶腐病发生严重特别是在黄淮海夏玉米区,5个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对此进行调研和诊断,分析发病原因并撰写了《黄淮海夏玉米心叶扭曲畸形发生原因分析》、《关于2010年玉米顶腐病发生情况的通报》和《西南玉米畸形苗情况汇报》,并提出防治措施及补救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为粮食稳产增产付出很多,遇到低温、干旱天气,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面对洪涝及高温等突发性事件,他们也是义无反顾地奔赴现场进行指导。2011年,为落实政府提出的“开展全国粮食稳产增产行动”,他们又积极行动起来。他们说,作为产业体系的成员之一就是要为稳产保粮献计献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4-06/5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