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降低物价,各部委可算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农超对接”也成为了其手段之一。但在生产经营方式过散、过小的情况下,“农超对接”的效能真能如愿吗?
近日,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表示,“农超对接”开展以来在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全国农产品(19.03,0.12,0.63%)经由直采直销销售的比例为15%,“十二五”期间,这一数字有望能翻倍,达到30%左右。
商务部之所以如此重视“农超对接”,是因为这段时间农产品价格上涨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即中间环节太多,流通成本过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经过多级批发、多级零售,每一个环节都至少加价5%-10%。
“连锁超市通过‘农超对接’采购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5%左右,而这部分原先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可直接转移到农民和消费者身上。”常晓村说。
固然,农户与超市直接对接,压缩中间环节,是解决目前农产品销售环节过长、过多的理想模式。但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过散、过小,是否能够支撑“农超对接”比例翻一番呢?
“恐怕很难。”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外的经验看,实现‘农超对接’需要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显然,我国还不能达到这一点。5年之内比例翻一番有过于激进的嫌疑。”
承担农户与超市对接任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一直不尽如人意。据了解,目前中国仅有8.2%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组织,这个数字在美国是80%,在日本则是90%。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资金、行政区划等诸多瓶颈,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秉龙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大做强是以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基础的。只有专业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快速发展并壮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十分牵强地把农民拉入到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充满风险的行业,而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和市民的负担。天山网评论称,相对二三产业,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是最差的,这也是造成“三农问题”成为一个时期以来,影响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的主要原因。就算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社,也根本就承担不起因经营失误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尽管有人可能会说政府可以承担一些,但一些地方政府所起到的作用常常是相反的。例如,为增加农民收入,号召农民今天种苹果、明天养猪、后天发展某某产业,最后因为市场不配合而出现的沉痛教训。
而且,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消费水平决定了不可能要求大家都进超市买菜。数据显示,美国农产品超市销售比例80%,而我国仅15%。“ ‘农超对接’只是农产品消费的一种形式,可供选择的一种途径。原有的经营模式难道就不重要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洁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人民网评论称,要想真正降低菜价,拓展流通渠道,其根本在于扩大竞争。国家应大力扶持各种形式的菜摊和菜店,让广大群众在菜场、小区或者家门口,都能方便买菜。“二道贩子”这么多,说明老百姓需要他们。如果担心其影响市容,不妨做一个“菜篮子衔接工程”,规划、设计、包装一下,让小摊点变成小而巧、小而净,土得有特色、有文化。
陈洁表示,商务部所说的“农超对接”比例翻一番,更多的是释放一种信号,即改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一个信号。真正实施起来不一定会这么快。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2-16/5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