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国稻谷的库存是比较充裕的,调控的资源掌握使市场不易失去控制,这是事实。08、09年的临储、托市粮,早晚籼稻国家收了1764万吨,到目前销了964万吨,还有45%没销完。根据官方的消息,称我国粮食存销比不低于40%,这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8%的水平,供应不会有问题。但问题是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体制,带来的储备效率和所起的作用,市场不认同。例如对于储备粮的拍卖销售,各种潜规则在不断被强化,就充分说明问题。
三、上游成本的推动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原材料、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一直在上涨,这是市场内部运行要素调整的产物,是中国偏低的要素价格所进行的补涨过程,而且,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土收益和商业地产开发的土地收益间巨大的差距是回避不了的问题。要素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农业种植成本的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更具有不可逆转的势头。拿今年的早晚稻收割时间,南昌县劳动力价格做个比较。早稻收割时请一个劳力一天的工资为80元,到晚稻收割时,一天工时的价格达到了150元。所以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很大一块是由于上游成本的推动引起的,那种说价格暴涨完全是货币因素的作用也是不负责任的。放到整个宏观经济背景中看,各种要素却在涨,凭什么不让农产品涨。
四、粮食供给周期
从官方公布信息看,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7年的增产,那么第8、第9年还能增产吗?下一年丰收的概率又有多大呢?何况,近几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灾害现象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阻挡的自然现象。这背后的意义市场中人不会不发现的,农产品生产的供给仍是比较脆的。粮食价格的远期风险溢价就是很自然的事,特别是在期货市场上的定价会体现对农业种植风险成本补偿加大效应。
五、粮食调控政策影响
近来国家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施展的“组合拳”,其威力之大,有目共睹。中国粮食市场肯定有投机客的身影,就像希腊和爱尔兰债务被对冲基金及其他市场参与者做空一样,真正的问题并不像表面所显示的那样,农产品的根本问题是货币泛滥和上游成本的强力推动。热钱好比堰塞湖中的水,是要找地方下山的。货币因素对市场的作用看看道指的走势就非常清楚,这一点毋庸赘言。关于后者,其实质是中国偏低的要素价格的补涨要求使然,这一周期还没完成。尤其是人工薪酬与农产品是要素重估最后的补涨部分。所以,即使未来经济增长放慢,通胀形势一样严峻。国内通胀是中国连续两年实行扩胀政策的必然代价。
当前,政策调控已成为市场主基调,抑制通胀仍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在期货市场上,各种手段都已使用上,在这种形势下,稻谷市场短期内压力沉重,仍具一定下跌动力,但下跌从时、空上来讲都是暂时的。从调控的效果来讲,“谷贵伤民”,但也会有“谷贱伤农”的问题,政府不大可能从这一头走向另一极端。所谓农产品的临时干预措施,无非是实行价格控制,但由于农产品从田头到居民饭桌上的整个供应链已经十分复杂,要遏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上、下游环节产生链锁反应,最终损害农民利益。
目前,稻谷市场无论是期货还是现货,价格在经历一轮“过山车”行情后,趋于理性阶段,然而,稻谷市场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就像玉米、小麦市场,完全进入到一个新的区域内运行。这是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强劲增长后,农产品的价格台阶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看看近十年的情况,中国的房地产在过去10年中也已经涨了5倍以上,城乡住宅总市值接近100万亿,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90%。今年,政府“左一个国十条,右一个国五条”,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房价被基本稳住了,可是钱总要有去处啊。1995年,我国籼稻价格曾经达到过1元/斤的水平,直到今年,这个历史才被打破,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 GDP的总量又翻了多少倍,考虑这么多年的通胀,籼稻跨上新的历史水平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现阶段稻谷的下跌难以持续,市场价格重归熊市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由于市场的潜在利多因素仍然存在,在货币量远远高于真实财富的增长量的情况下,在各要素成本和风险成本的推动下,市场对粮价仍有较高预期,稻谷即使不再发力创新高也难以打破其在历史高位区域的平衡区间运行态势,除非我国容忍放慢经济增长率,使GDP增长降到7%的水平,美元大幅度回升。再就是下一个生产年度的增产形势明朗,而这就要等到明年的4、5月份了。现货稻谷的支撑位估计早籼为2100元/吨,晚籼为2250元/吨一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2-01/5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