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囤的玉米差不多都卖掉了,手上的钱下一步干嘛成了问题。”刚卖掉玉米,河南郑州的粮食经销商老王又开始焦虑了,每天忙着与全国各地的生意伙伴电话沟通,了解各个区域的天气情况、农作物生长和收购情况,苦苦寻觅下一个投资品种。
“我每天都看新闻看天气预报。哪个区域气候异常,就可能造成当地农作物减产。如果这种作物种植面积又不大,就可以提前去收点,几个月后价格很可能上涨。”老王表示,今年年中的绿豆、大蒜、生姜涨价,下半年的棉花暴涨莫不与这一市场逻辑相关。当然,除了了解国内气候和作物生长情况,老王还经常上网查询全球的生产状况。
虽然眼下农产品价格已涨至高位,国家又出台政策稳定物价,老王顺势把囤积的玉米卖掉了,但他并没有打算彻底离场。老王坚持认为,在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农产品中长期还是看涨。
老王从事粮食生意已有20多年,对粮食市场风吹草动十分敏感。今年春夏之交,通胀预期加剧,加之部分地区气候异常,他预计农产品可能减产,价格将会上涨,于是决定囤积玉米。
老王自有资金并不多,往年都是小打小闹,为了能抓住今年这个赚钱的好机会,不惜借钱大量收购玉米。他从生意伙伴处借贷,年利息高达10%,一共借来近2000万元,每天的利息就高达五六千元。
凑到了足够的钱,老王早早开始行动,在周边的镇上租下大型仓库,“稍微行动晚一点,可能连好的仓库都租不到了,虽然借钱利息挺高,但几个月下来还是可以大赚一笔。”老王表示,今年收购玉米大家竞相抬价,即便这样,有些农民还是惜售,想等着价格更高一点再卖。从6月到11月,玉米价格节节攀升,从 1600多元/吨上涨到1900元/吨,老王一边继续收购一边享受着囤货带来的升值。
然而到了11月,老王开始心慌了。“国家三令五申控制物价上涨,每天看新闻都在抨击炒作农产品”,老王开始还不太在意,后来感觉到政府稳定物价的决心越来越大,加之玉米涨幅较大,继续守着风险太高,还不如早点获利了结。
游资历来对政策、对市场都极为敏感,很多像老王这样的囤粮商人迅速选择离场观望。11月中旬以来,各地农产品价格有所回落,大蒜、姜、白糖等之前被爆炒的农产品连续下跌。商务部23日发布的监测显示, 11月15日至21日一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涨幅继续缩小,生产资料价格小幅回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2.6%,降幅扩大1.8个百分点。
同时,农产品期货也全线下跌。棉花期货连续重挫,11月25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5月合约收盘报25270元/吨,较两周前的33720元/吨最高点回落25%,早籼稻、豆油、大豆、玉米等品种也有不同程度回调。
“虽然暂时不囤货了,但手上的钱还是需要寻个去处。”老王表示,和他一样拿着钱观望的粮商并不少,在通胀形势严峻和政策严格调控双重影响下,短期内他也难以判断农产品价格走势,会不会暂时调整一下,不久之后资金又重新杀回来呢?
农产品遭遇囤积炒作正是流动性过剩的真实反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 在当前流动性过剩情况下,大量资金开始向其他投资品市场转移和释放,直接导致贵金属、收藏品、农产品价格出现轮番上涨。
业内人士也指出,农产品价格受到气候异常变化、通胀预期、成本上升、国际市场价格以及游资炒作等复杂因素影响,市场调控难度不容小视。甚至有分析师认为,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抬高,农产品价格进入中长期加速上升期,中国粮价长期高出国际市场价格或成为常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1-29/5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