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产业西移”浪潮正奔涌而来。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深耕内陆的同时,“产业西移”在日前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
9月6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共6个方面给予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力促我国中西部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产业推移,即产业空间地域的重组和产业格局的演变,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规律。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这对于东西部来说,是一件共赢的好事。”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势在必行
《意见》指出,要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已经相对饱和。”对此,徐长乐表示,而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且价格较低,对于企业来说,把一些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一方面可以使产品更加靠近原料产地,缩小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减少生产成本。
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看来,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且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中西部地区有着更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此外,现在国家给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很具吸引力。”宋颂兴说。
东西共赢
《意见》列出转移产业主要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等七大产业,并指出此次转移的重点是大力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
徐长乐表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之下,海外市场的萎缩,一些外向型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再加上国内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东部沿海的传统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着向内地转移的迫切需求。
宋颂兴指出,产业西移在推动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及区域协调发展上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东部地区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和创新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诸多隐忧
《意见》在万众期盼下如约而至,但是各地政府争夺“外资内资”的招商战争早已提前打响。近年来,随着各种“峰会”、“论坛”走出京粤沪,走进二三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地区也紧抓机遇,不遗余力地推销着自己的城市。
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闭幕的“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借会议“推销”,“当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在加紧建设,家电就是我们的特色产业。”
“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盲目。”宋颂兴表示,在承接产业过程中,各地政府要明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重视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此外,宋颂兴强调,在西移过程中,如何形成产业链的转移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产业转移不仅仅指的是一个产业或者一个企业,而是指整个产业链。
对此,徐长乐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产业西移也将给迁出地遗留下一系列的问题,如影响就业、减少政府税收等,如何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也是产业西移中要注意的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9-09/4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