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继大蒜、绿豆等出现价格疯涨之后,近期粳米、玉米、小麦等主要大宗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也呈现少有的上涨态势。如果说“蒜你狠”、“豆你玩”等人造热词的流行表明人们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尚可容忍的话,那么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价格的波动则加剧了国人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那么,如何看待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粮价的走势?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应对呢?
供需变化诱导粮价波动加大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未有根本改变,频仍的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正在不断加深。由于去冬今春以来部分地区先后遭受严重干旱、大范围洪涝极端气候灾害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面临着较大的减产风险。
今年7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显示,201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少39万吨,减少0.3%。这是7年来我国首遇夏粮减产。虽然夏粮产量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只有20%~25%,秋粮对全年粮食是否丰收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减产信号对于人们心理层面的影响却不小。
入夏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秋粮生产的风险,目前我国秋粮主产区遭受洪涝灾害,由于雨带的推移和强度都具有不确定性,尚无法预测水灾对秋粮产量的影响。受灾害影响,很多产粮大省的粮食收购价格已经开始攀升。
尽管目前国内市场粮食供应充足,但从长远看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并不容盲目乐观,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气候多变、基础薄弱等问题始终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我国70%的粮食来自灌溉农业,从资源的角度看,水源不足将使旱灾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而未来全球变暖极有可能导致今后极端气象灾害的范围、程度和频率加大,主要表现为南北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的结构性失衡。我国传统的“粮仓”——华北、东北地区将逐步面临“旱化”威胁。而在水资源相对富饶的南方,曾经的“鱼米之乡”也因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严重挤压,削弱了粮食安全的保障。
可以说,短期粮食供应的减少是过去一段时间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的担忧,而在未来这种担忧只有在农业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消除。
生产成本上涨推动粮价上升
从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看,包括利率水平、生产资料、水电油等基础性产品的价格、政府税费、人力成本的变化趋势,无不朝向加大农业生产成本的方向运行,因此粮价的上涨可以说是生产成本上涨推动下的必然结果。
应该承认,我国的粮食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剪刀差”的长期存在,农民种粮收益不高,生产积极性颇受影响。种粮农民看到难得的粮价上涨的契机下也存在着可以理解的“惜售”心理,这些都加大了粮价上涨的预期。
此外,尽管过去一段时间,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泡沫主要存在于股市和楼市,并未明显传导到实体经济中,但以“蒜你狠”为标志,游资开始从小宗农产品入手,并逐步进入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产品领域进行炒作,这说明过剩的流动性已涌入商品市场,而我国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长期低估更是受到了大资金的格外“关照”。由于粮食产量受制于耕地现状,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很小,无处可去的资金很可能长期囤积于此,择机兴风作浪。
如果说,过去6个丰收年里推动粮价上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保护价收购的话,今年国内的粮价上涨则更多靠市场来推动。数据显示,由于民间粮商大量抢购,今年市场上的粮价显著高于国家收购价,而且国家收购占市场的份额也大幅下降。
粮价波动背后的人为因素值得警惕
在粮价上涨已为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我们仍需警惕粮价大幅波动带来的各种风险。首先,如何更好地加大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将游资及其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的金融风险隔离于攸关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之外,是宏观决策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否则农产品市场“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稍有疏忽将出现“轮涨”态势。毕竟,粮食安全是一切安全之首,我国粮食市场平稳安全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8-16/48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