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非洲和中国很类似,国土面积大、复杂多样,比起西方国家,中国的减贫做法和经验对非洲的借鉴意义可能更大。”德国全球与区域研究所主任罗伯特·卡佩尔对中国减贫作出了积极评价。
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2010年6月22日,来自中国、非洲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约30名政府官员、学者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交流了西方及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的经验。
“减贫是一项世界性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吴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上,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确定了千年发展目标,涉及社会、经济、教育、环境等8个方面。至今,我国已提前完成甚至超越了消除贫困、饥饿、文盲、降低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目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至目前的约1500万人,在发展基础教育、改善卫生条件及艾滋病防控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阿贾伊·齐柏在今年2月份表示,中国是全球推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进程中的领军力量,不但成功大幅削减了本国贫困人口数量,还依靠经济实力和扶贫经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目标,在当今世界减贫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
当然,中国的扶贫之路还任重道远。因为按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还相当可观。
扶贫模式已成国际品牌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是中国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共同发起、资助并组建的,是一个以创建扶贫理论、促进政策转换、增强国际互动、推动南南合作为宗旨的国际机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建立,是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反贫困事业的又一实际行动,标志着中国参与世界消除贫困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吴忠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这对非洲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中国的援助方式基本上针对非洲国家当地情况制定,哪里弱就帮哪里,派专家、技术人员,给他们作咨询,重在提高他们自身的发展能力。中国扶贫方式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广泛认同。
坦桑尼亚是我国最早进行对外扶贫合作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专家正在当地调研,计划选择几个村开展类似我国整村推进的减贫工作,为坦桑尼亚政府制定下一个5年减贫规划提供政策咨询。
2009年7月,中非共享发展经验高级研讨会在中国举办,会议以“应对发展挑战:中国的经验与启示”、“农业改革、农业发展与减贫”等5个专题的形式,向非洲政府官员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模式与机制,在农村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及实施专项减贫政策等方面的经验。
会后,非洲代表实地考察了山东省和福建省水利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经济特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项目。
2009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还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减贫与发展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学。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将更好地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养减贫研究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回国后,肯定会在其国家的减贫事业中大有作为。”吴忠说。
从2005年至今,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为世界83个国家的515名中高级官员举办了几十期专题减贫培训班,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就及经验,帮助其增强制定和实施减贫政策的能力。
除每年举办的“1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外,今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还计划创办“中国-非洲减贫论坛”等区域性论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06-30/4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