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中国棉业:要从制造大国变成消费大国


        机遇就在家门口  

        中国的棉花产业是典型的民生产业,上游的棉花生产关系着1.4亿棉农的增收,下游的纺织业劳动力密集,80%以上的职工来自农村,涉及2000万工人的生计。中间大量的棉商、棉企和棉花加工业更是聚集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力,依此休养生息。
  同时,中国的棉花产业又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对市场的依存度很大,特别是对外贸市场。纺织业一直是我国出口的“拳头产品”,作为全球纺织业第一生产、出口大国,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总量占据国际市场25%的份额,实际的国际依存度在30%以上。
  市场是产业的立足点,更是民生产业的生命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业产销低迷,出口受阻,产品积压,需求减弱。怎么办?前不久在南京召开的2009年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来自涉棉产业的各界代表深入探讨,都看到了内需市场对棉纺织行业的重要意义。
  很多出过国的人都有这样的发现,一个自主棉制品品牌服装,出口到国外的价钱竟和国内的销售价格相差无几,而这些出口的商品其远渡重洋的成本与本土销售可大不一样。多年来,我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让我们的棉纺织输出品又好又便宜,质高价又低,以致于现在出差、旅游到欧美的国人纷纷带回 “MindinChina”的纯棉T恤衫、牛仔服装等,曾经的笑谈如今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为了赚外块,我们的棉制品消费长期处在一种有人称为“二等公民”的状态,价高质不高,一洗就缩水变形的棉制品充斥着商场的货架和周围的身边,令人尴尬。现在,这种状况到了该变一变的时候了。在让全世界的消费者享用到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同时,让自己人也分享同样的福祉。
  近年来,国内消费一直在稳定增长,据统计,在2003-2008年的6年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9.2%、10.2%、12%、12.6%、12.5%和14.8%。今年一季度,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
  仅此还不够,因为老百姓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下决心花气力保民生,扩内需,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内需市场,毫无疑问就是当前棉花产业最有希望的所在。
  机遇就在家门口,如何促进国内的棉花消费,我们又该如何抓住这样的机遇、化危为机呢? 

        让棉农有稳定的收益 

        5月,我国棉花移栽基本结束。据中国棉花协会今年6月24日发布的棉花形势月报称,全国植棉面积比上年减少11.34%,较4月调查数据再度回升1个百分点。按协会同口径计算,预计全国植棉面积为7820万亩。据农业部调查,今年长江流域种植密度增加,全国单产有望提高。
  这表明,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虽有所减少,但好于预期。记得年初调查的数据,今年植棉面积将比上年减少 20%以上。这也说明,国家一系列稳定棉价、维护棉农利益的措施取得实效。回顾2008/09棉花年度,中国棉花实际总产量达到800万吨,是本世纪以来又一个丰收年。但新棉上市以来,金融危机导致棉花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企业不敢收,棉农"卖棉难",据有关部门调查,去年农民直接现金收益每亩只有640元钱,降幅32%。会上,棉协棉农合作分会长卢怀玉说,在罕有的困难面前,政府积极应对,出台了一系列调控举措,对提振棉农的生产信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自去年12月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开始止跌企稳,小幅回升,特别是今年新棉播种期间的4月下旬,棉花价格比本年度最低点(去年11月20日)上涨了20%,从而带动了农民继续种植棉花的积极性。
  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认为,救急救市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树立忧患意识,建立起棉花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国是一个产棉和用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发展棉花生产只能走稳定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和质量的路子。因此,在政策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棉农利益,让棉农有稳定的收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品种 总结 取得实效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