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收储粮南运VS就地加工消化
业界热议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计划
胡军华
一边是粮满“为患”的国有粮库,仓容不足急需跨省转移;另一边却是当地加工企业大豆仓库空空如也,原料不足停工停产。
业界人士认为,与其耗费巨资长途移库,不如就地以优惠条件交给当地粮油企业加工。但也有专家认为,将收储粮运往南方有利于调控市场。
花巨资南运是否值得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日前宣布第二批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计划,加上前一次的计划,总计有605万吨的收储粮食需要向山海关以南地区转移,希望以此缓解东北地区仓容不足的问题。
从2008年10月到今年4月,国家在东北粮食主产区进行了六次收储,收购玉米4000万吨、稻谷850万吨、大豆725万吨,累计收储5575万吨,如此大量的收储粮食给东北地区国有粮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为了缓解仓储压力,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第一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计划,数量为300万吨;5月15日,第二批305万吨跨省移库计划公布,前后两批跨省转移的粮食总计为605万吨。
据测算,向关内运输605万吨粮食至少需要12亿元费用。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CBN记者,从黑龙江到河北,每斤粮食通过铁路运输的运费为5分钱,粮食得用编织袋包装,平均费用是每斤1分钱,运送损耗每斤1分钱,出库、装车等倒运费用每斤3~5分钱。上述费用加起来,每斤为1~1.2角。“意味着每吨费用为 200~240元,605万吨的费用约为12.1亿~14.5亿元。”
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的总经理田仁礼给出的费用更高,他说粮食从黑龙江运到河北,每吨费用在500元左右,605万吨粮食将耗费30亿元以上。
田仁礼认为这笔钱并不必要花,以大豆为例,605万吨粮食中有137万吨大豆,黑龙江是有仓库存放的。他说,九三集团在黑龙江的5座工厂仓库很空,可以存放70万吨大豆,整个黑龙江的油脂加工企业仓库可以存放200万吨大豆,存放137万吨绰绰有余。
“由于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黑龙江的油厂大多停工停产,导致黑龙江80%的豆油市场被进口大豆占领,这些豆油从沿海的秦皇岛、大连由南向北运到黑龙江。
国产大豆则恰恰相反,从北向南运,国家还要掏那么多运费。”田仁礼对此表示不解。
黑龙江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负责人王小语则认为,收储大豆运往南方更有利于调控市场。“东北是大豆产区,关内则是大豆的消费区,以往大豆价格波动时,需要从东北调运大豆到关内地区,既费时间也加剧了铁路运力紧张,趁现在铁路运力不紧张的时机,将大豆运到南方,以后可以更加迅速地平抑价格。”
王小语还表示,我国需要建立1500万~2000万吨的大豆储备。而去年到今年,国家收储了725万吨大豆,加上已有的200万吨左右,只有925万吨,远远不够。但是东北粮库已经放不下,将大豆等粮食转运到关内地区是很有必要的。
中储粮不满足差价经营
田仁礼认为,要解决目前东北库容不足的问题,除了跨省转移,至少还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按市场价格卖给东北本地的粮油加工企业。像大豆,目前市场价格每斤是1.6~1.7元,国家收储价是每斤1.85元,中间的差价由国家补贴。
另一个办法是中储粮收购后,交给东北本地加工企业加工成成品,如豆油和豆粕,只需要给当地企业加工费即可。
田仁礼认为,以上两种办法都不会发生跨省运输的费用,而且解决了本地企业开工不足的问题。
对于田仁礼的上述提议,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储粮可能不会接受。
中储粮原来的业务模式可以用“买原粮、卖原粮”来概括,即通过粮食买与卖间的价格差来经营。近年来,中储粮除了在全国大建仓储设施巩固在粮食流通领域的优势外,还在加工环节发力,例如,在油脂方面建立了东莞市中储粮粮油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大米、面粉的加工企业也纷纷投产。
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此前在《求是》杂志上撰文认为:“中央储备粮如果局限于储备环节,维持‘买原粮、卖原粮’的现状,其结果要么就是被其他市场主体利用或钳制,要么就是被边缘化,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5-18/4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