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究竟是什么把农村的孩子拦到大学校门之外了呢?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但事实却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下降了。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这些数据很值得我们深思。长久以来,对于许多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是改变现状的一条根本途径。然而,现实却给了许多农村家庭以否定的答案,教育不但没有改变命运,还让他们的生活止步不前。以承德为例,2008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656元,一位学生每年学费需要4000元到6000元,住宿费800元,再加上生活费,每年至少需要10000元左右。这等于说,一个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读一年书,需要家里不吃不喝节约近三年的钱才够。而毕业后随之而来的就业难问题,让他们觉得跟自己的想法有很大出入。于是,勤劳的农民们出于对现实的考量,不得不重新选择让自己生活更好的道路。
除了这一原因,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摆脱不了城市化的影响。如同隋建国一样,这些曾经是农村户籍的学生,在城镇化过程中,变身成了城镇居民,此消彼长,比例自然会失衡。再加之农村学子们先天的社会弱势地位,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获取或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没有更多获取资源的机会,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有可能要重复相同的命运。
“我们生活在夹缝当中,不知道我女儿这一代会怎样?”这一切都让隋建国几乎无力去设想。当记者与隋建国一起经过承德市城乡规划局门口时,公示栏里张贴的规划图吸引了他。这是几张名为“承德空港物流产业聚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草案)”的规划图。“ 我们家也在规划的范围内。”隋建国指着自家的位置,兴奋地说道,并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了下来,“回去让家里人看看。”
也许这个规划,能够改变一直困扰他的关于女儿身份的问题。
(本报驻承德记者:陈宝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4-09/44428.html